書憤
【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本詩約創作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陸遊在家鄉山陰居住的時候,時年已六十二歲。雖已被罷官六年,但面對破碎的家國、塗炭的江山,詩人悲憤、郁結之情不由噴薄而出。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即使處于暮年,也依然懷念着北方的故土,壯年時經曆的一切還曆曆在目,卻隻能在年華的消逝中抒發着悲憤與感慨。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句描寫了詩人曾經意氣風發,少不更事,現在卻隻能翹首“北望”,那伫立在天地間靜默着的江山,似乎已成為永恒。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一句,寫出了年輕時的戰鬥生活場景,無論是船上還是馬上,都那麼讓人懷念,雪地凜冽,關隘陡然,如今都已成空。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鬓已先斑。”塞外的長城依然存在,可是詩人卻已逐漸老去,隻能不斷哀歎,不斷怨怼,卻換不回早逝的年華空留,兩鬓的華發。“塞上長城”也有一說指人,以長城來指戍守邊疆的将領。“空”對“已”,兩種場景,一樣國愁,哪怕再堅固的關隘也守不住已失的江山,哪怕再強烈的壯志也敵不過流逝的時間。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想當年諸葛武侯的《出師表》流傳千古,留下了他的雄心壯志,永遠被後人所稱頌。可是千年以來,又有誰能與之相提并論呢?時無英雄,收複故土遙不可期,詩人也隻能空自悲切。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首詩作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陸遊時年已六十八歲,在山陰家中閑居。雖然人老體弱,但仍然迸發出強烈的愛國之情,甚至在夢中也依然忘不了為國戰鬥,收複失地。
本詩描寫出了一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形,表達了詩人愛國愛家的高尚情操,也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為國奉獻的高尚品德。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通過“僵卧”描寫了詩人的身體和現狀,“孤村”寫出了凄涼清冷孤獨的場景,壓抑了整詩基調,讓人似乎看到一個孤獨衰病的老人。随之就是“不自哀”,表達了詩人不因此而感到頹喪,瞬間拔高了立意。“尚思為國戍輪台”,寫詩人雖然體弱多病,但壯志卻絲毫未受到影響,還想像以前一樣為國奉獻。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風吹雨”描寫了風雨飄搖的情形,暗喻當朝時局,局勢已經惡化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入夢來”進一步抒發了壯志,表達了激蕩、進取的精神。“鐵馬冰河”描寫了北方軍旅場景,表達了對兵強馬壯的國家軍隊的期望,也通過“夢”字寫出了無奈與悲哀。
示兒
【宋】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此詩作于甯宗嘉定三年(1210),此年陸遊89歲,卧病在床。他一生愛國,在彌留之際,仍然念念不忘被女真人霸占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着國家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在家裡祭祀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一消息告訴九泉下的自己。
這首詩其實是愛國詩人陸遊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以其“悲”來表現詩人強烈的愛國感情。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表明詩人即将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挂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凄涼之心情。表現了詩人生無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怆心境,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悲”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内心的悲哀、遺憾之情,從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那種不甘。
後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當朝廷軍隊收複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别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表現出詩人對收複失地、祖國統一的無限希望和堅定信念。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願望,在他心裡始終沒有動搖過。這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遊強烈的愛國之情、憐惜之情和悲傷之情!總體來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國家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語言渾然天成,明白曉暢,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催人淚下。
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陸遊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的秋天,當時陸遊已經六十八歲,罷歸山陰(今浙江紹興)故裡已經四年。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前兩句一橫一縱,寫出了萬裡大好河山的波瀾壯闊。詩人描寫奇偉壯麗的山河,顯露出一種自豪驕傲的感情,正因如此,後兩聯寫大好河山陷于敵手,給人更大的感情沖擊,使人感到無比憤慨。
“遺民淚盡胡塵裡”,其中“淚盡”一詞,極盡故國遺民的酸辛苦楚。“南望王師又一年”,末句詩人寫北地遺民的苦望,他們年年歲歲盼望着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幹幹淨淨。詩人表面寫遺民,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内心的失望。
病起書懷
【宋】陸遊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銮。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這首詩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陸遊時年五十二歲。被免官後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後仍為國擔憂,為了表現要效法諸葛亮北伐,統一中國的決心,挑燈夜讀《出師表》,揮毫潑墨,寫下此詩。“位卑未敢忘憂國”,言辭懇切,成為後世許多憂國憂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勵的名言。
首聯叙事,叙寫病起後因“病骨支離”以緻“紗帽寬”,此處的紗帽漸寬一語雙關,既指病後身影消瘦,又暗指遭遇免官,陸遊一介孤臣居于遠隔萬裡山水的異鄉,心境悲傷不言而喻。颔聯“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為全詩主旨句,縱然地位卑微,仍然憂國憂民,此處飽含詩人熱愛國家、胸懷天下抱負的一腔熱血。頸聯以向“天地神靈扶廟社”的祈願,寄予對君主統治和國家前景的擔憂,“京華父老望和銮”一表對南宋統治者的不二忠心。尾聯陸遊挑燈夜讀諸葛孔明“通今古”的《出師表》,探求救國濟世的出路,借用諸葛亮的典故,流露出詩人心系國家的憂心忡忡。
劍門道中遇微雨
【宋】陸遊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此詩當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當時,陸遊由南鄭(今陝西漢中)調回成都。
這首詩寫于詩人由陝西被貶往四川的途中,詩的第一句寫“衣服上到處都是路上的塵土和酒的痕迹,行走到了遠方,到處都是凄涼的景色”。首先刻畫了一個颠沛流離的失落者的形象。接着作者反問自己,自己難道一輩子就該做個詩人嗎?為什麼在下着細雨的長夜裡騎着驢走進了劍門關?最後一句“細雨騎驢入劍門”充滿畫面感,寫的不僅僅是目前難以描述的困境,更描述了詩人難以道盡的心理活動。全詩通過景物描寫以景襯情,情景交融,表達了作者報國無門的感歎與悲傷。
秋思
【宋】陸遊
利欲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鷗。
日長似歲閑方覺,事大如天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搖落故園秋。
欲舒老眼無高處,安得元龍百尺樓。
本詩寫于嘉泰元年(1201)秋,時陸遊居住在山陰故鄉。
本詩寫秋日所見所想,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過往曆史的追憶及内心的複雜思緒,寄托了詩人深沉的憂國之思。
首聯不加鋪墊渲染,直接将人帶到齊燕交戰的沙場之上,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揭露了庸人為功名利祿而不擇手段的欲望。次句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以沙鷗自比,流露出一番浪迹江湖的閑暇隐逸之情。
颔聯緊承上句,具體描寫自己閑居的日子裡百無聊賴,即使事情大如天也可以一醉解憂,看似曠達,卻流露出詩人内心因無所事事、浪費時光而産生的無奈,隻好借酒澆愁以麻醉自己。詩人一生憂國憂民,積極主張抗金收複失地卻飽受排斥,無所建樹。因此,即使如今閑居在家,也難掩心中憂慮與愁苦。兩聯詩句既批駁了利欲熏心的庸人,也是對遁世逃避之人的否定。
頸聯寫景抒情。秋天的夜色深沉,巷子裡仍傳來捶洗衣服的衣杵之聲,再看井旁的梧桐業已凋零,木葉飄零仿佛在提醒詩人北方的家鄉如今也是深秋。此情此景自然引起詩人更濃郁的鄉愁及對故土淪喪的深沉悲痛。
尾聯化用“元龍高卧”的典故,意在表達自己與陳登一樣,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詩人希望登高望遠,并非隻是為了遠眺秋天的景色,更是為遠眺北方故土,抒發憂國之情。
秋晚登城北門
【宋】陸遊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複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詩人當時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門樓,遠眺晚秋蕭條的景象,激起了對關中失地和要塞大散關的懷念,進而寫下此詩。
“幅巾藜杖北城頭”,首句描繪了詩人的裝束和出遊的地點。“卷地西風滿眼愁”,寫詩人當時的感受。當詩人登上北城門樓時,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風。“卷地”,說明風勢猛烈。時序已近深秋,西風勁吹,百草摧折,寒氣襲人,四野呈現出一片肅殺景象。當這種蕭條凄涼景象映入詩人眼簾時,愁緒不免湧上心頭。“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颔聯寫對邊境情況的憂慮和對關中故土的懷念。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這聯詩句,抒發了詩人的憂國深情。山河興廢難料,身世安危未蔔,瞻望前途,令詩人愁腸百結。“橫槊賦詩非複昔,夢魂猶繞古梁州”,此聯既承前意,又總結全詩。“非複昔”三字包含着許多感慨。詩人雖然離開南鄭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鐵馬,魂繞古梁州,正是報國心志的抒發,詩雖結束,而餘韻悠長。
全詩層次清楚,感情激憤,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