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淺談廈門民俗文化

淺談廈門民俗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09:13:27

  廈門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港口風景旅遊城市,在這裡,我們不僅僅能夠欣賞到迷人的海島風光,同時我們還可以感受現代城市的無窮魅力,當然,我們也可能領略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那麼,廈門的城市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地方風俗

  廈門位于閩南、台灣、東南亞華僑華裔聚集地大三角地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集海洋文明與大陸文化于一體,孕育出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從廈門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便可以發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若是逢年過節,此種地方風情則會體現得更為濃烈。

  閩南功夫茶

  廈門的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尤以安溪鐵觀音最愛,鐵觀音号稱茶中極品,有詩盛贊: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齒牙,兩腋清風瓯泛綠,一壺春雪筆生花。

  廈門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濃郁的茶文化氛圍。廈門茶文化的精華是茶道,具有五境之美。

  首先,茶葉以新為貴。廈門人大多愛喝烏龍茶,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廈門人多愛擇安溪的“鐵觀音”。

  其次,茶水考究。泡茶要用軟水,即每公升水中鈣、鎂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這樣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澤純正。

  再次,火候與湯候适度。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長短與湯候有關。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廈門的品茗行家燒水,既要燒沸,又不能過火,這樣茶湯才能鮮美。

  複次,茶具精選。廈門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廈門人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小巧精美,具有藝術價值。

  地物,茶道講究品茗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廈門人喜歡在廳裡放置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緻,品茗成了一種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閑方式。

  端午節龍舟賽

  農曆五月初五日,廈門人稱為“五月節”。以往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艾蒲,家中灑雄黃酒,給小孩佩帶香袋,用以驅邪,現已少見。但人們還習慣在這一天翻曬衣物,家中進行清掃,并保留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集美學村的龍舟池和市區筼筜湖是廈門組織龍舟競賽的場所。競賽時這裡金鼓齊鳴,人聲鼎沸,健兒們駕着颀長的七彩龍舟,劈波斬浪,奮勇争先,别有一番風情。

  賽龍舟活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公元前3340-公元前278年)。傳說,楚國人因不舍賢臣屈原死去,有許多人競相劃船追趕拯救,同時也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美麗的傳說流傳下來成為一種民俗活動。

  中秋博餅

  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排解戰士中秋佳節思鄉之苦,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稱中秋會餅。中秋會餅每會63塊餅,取民間流傳的賭具骰子6個,以一秀、二舉、三紅、四進、對堂、狀元為不同等第,依次為序讓參加者投擲玩耍。中秋博餅活潑有趣,雅俗共賞,鄭成功批準從農曆八月十三至十八日,前後六夜,軍中按單雙日輪流賞月博餅。中秋會餅博狀元的習俗流傳至今,三百多年來在廈門代代相傳,成為有趣的一種民俗活動。博餅活動傾注了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願望,人們博得盡興,玩得開心。當骰子在大瓷碗裡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時,人們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祭祀

  廈門隆重而又受人注目的民俗祭祀,要數拜菩薩為最。每逢陰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菩薩”生日時,人們便提着水果、供品去寺廟祭祀,燃燒冥紙,燃點香燭;陰曆初二、十六則為生意人的祭拜之日,這種自古以來的祭祀風俗延續至今,依然是衆多信奉者祈求平安、讨個吉利的傳統方式。

  民間曲藝

  廈門的民間曲藝,流傳甚廣,曆史悠久,題材廣泛。有描寫日常生活,傾訴男女愛情的,有再現勞動場景,傳播知識趣聞的,但基本上沒有文字記載。近幾十年來,曲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作品。廈門民間流傳的曲藝種類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和答嘴鼓等。在現代化的廈門,感受一下頗具特色的地方曲藝,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南音

  又稱“南曲”、“南樂”、“南管”、“管弦”。它保留晉唐古樂特色,融彙中原、西域及宋元明南戲、雜技、傳奇詞曲的精華,有定型嚴格的音韻格律,被譽為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演奏形式有指、曲、譜三種,主樂曲有琵琶、洞箫、三弦、二弦4件,此外還有拍闆、唢呐、雲鑼等。南音成為亞太地區最古老的樂種。被稱為“珏璋古樂,雅典之音,華夏正聲,國中之寶。”

  南曲的藝術風格古樸典雅,委婉纏綿;音樂節奏徐緩,旋律與唱詞的配合常為一字多腔,演唱時講究咬字吐詞,收音歸韻。這一獨具一格的樂種不僅在廈門、泉州一帶流行,還在港、澳、台及東南亞備受歡迎,海外鄉親更借南曲鄉音寄托其愛國思鄉之情。代表作品有《梅花操》、《八駿馬》等。

  歌仔戲

  芗劇是用閩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一般分生、旦、醜、淨等四個行當,表演細膩,用語幽默诙諧。唱腔屬民歌曲體,曲調優美,節奏感強,唱腔淳厚,富有閩南風土氣息。曲調有雜碎調、七字調、雜念調以及民間山歌、“十二送哥調”、“扭扭動”等小調,共上百種。主要伴奏樂器有殼子弦、大廣弦、台灣笛、三弦、月琴、鴨母笛等。該戲流行于閩南、台灣和南洋華人聚居地,其曲調來自民間,是流散在街頭、茶室的曲調;唱詞是群衆的語言,靈活機動,可長可短。傳統劇目有500餘本,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戲《三家福》、《安安尋母》、《白蛇傳》、《火燒樓》及現代戲《碧水贊》、《武夷英烈》等。

  高甲戲

  又名“戈甲戲”、“九角戲”,亦稱“大班”、“鼓班”。高甲戲産生于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間娛樂表演發展起來的地方劇種。它把昆腔、四平腔、戈陽腔、徽調、京劇、木偶戲和梨園戲、南音等地方音樂戲曲兼收并蓄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醜角表演藝術被譽為“戲劇藝術寶庫的珍品”。題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間傳說,如《陳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在廈門及閩南乃至海外早已是家喻戶曉。其特點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對答形式和風趣、幽默的韻語對唱,使人發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想欣賞歌仔戲、南曲、高甲戲等廈門傳統戲曲的話,可以到地處廈門市中山路的人民劇場,以傳播閩南民間文化為特色的“舞動廈門藝術團”常年在此演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