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重慶的“水上歌謠”-川江号子文化

重慶的“水上歌謠”-川江号子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18:38:56

  川江号子是存在體現了自古以來川江各個流域的勞動人民面臨的險惡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戰争精神和粗狂的好賣中不失幽默的性格特征。那麼,大家對于川江号子的音樂形式和内容是否了解呢?大家對于重慶的水上歌謠要多少了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号工領唱,衆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衆和式的民間歌唱形式。重慶和四川東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視川江航道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運時代,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纖,而且,漫漫路途枯燥無味,需要精神調劑,川江号子遂應運而生。

  “巴渝民間藝術大師”陳邦貴13歲開始當船工,并師從久負盛名的彭紹清學習川江号子,他的演唱被同行譽為“川江号子正宗味”。在他看來,川江号子既是技術又是藝術,“那時的船全靠人拉,駕長如同汽車的方向盤,負責船隻行走的方向;号子就像汽車的油門,控制船隻的行駛速度。”因此,号子能夠通過其節奏調節船工的用力,從而能夠使船隻順利前行。同時,唱号子講究嗓門亮、調子好、優美動聽,因此,“也是一門藝術”。

  長年從事川江号子研究、正在編撰《重慶市民歌集成》的77歲的彭孝綱老先生認為,川江号子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風趣的轉換,既能讓當時的船工們解除愁悶、抒發情緒、調節身心,同時,因為船工大多是戲劇曲藝愛好者,川江号子也吸收了這些戲曲的一些元素,從而成為四川民歌的一個縮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川江号子是音樂化了的号令、是美化了的号令。”學者連波在其着作《國樂飄香》中寫道:川江船工号子猶如一個濃縮了的情感世界,川江船工号子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号子頭根據江河的水勢水性不同,明灘暗礁對行船存在的危險性,根據搖橹扳桡的勞動節奏,編創出一些不同節奏、不同音調、不同情緒的号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時,要唱“莫約号子”、“桡号子”、“二流搖橹号子”、“龍船号子”等,此類号子音調悠揚,節奏不快,适合扳桡的慢動作,也是船工在過灘、礁的緊張勞動後,得以體力精力上的勞逸調劑;闖灘時,唱“懶大桡号子”、“起複桡号子”、“雞啄米号子”,此類号子音調雄壯激烈,具有強烈的勞動節奏特點,以适應闖灘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纖時,要唱“大斑鸠号子”、“幺二三号子”、“抓抓号子”、“蔫泡泡号子”,此類号子一般旋律性強,拉纖時船工很累,為緩解緊張情緒、統一腳步和力點集中的需要而形成了音樂特點;過險灘時,要唱“絞船号子”、“交加号子”、此類号子以激烈、雄壯的音調為特點。代表曲目有《十八扯》、《八郎回營》、《桂姐修書》、《魁星樓》等。《拉纖号子》、《捉纜号子》、《橹号子》、《招架号子》、《大斑鸠》、《小斑鸠》等。

  号子的唱詞也很豐富,往往以沿江的地名、物産、曆史、人文景觀為題進行編創,具有豐富的知識性。

  随着機動鐵船的普及,以人工為動力的船隻在一些幹流河灣和支流小河中運行,川江号子生存發展的基礎開始動搖,加之傳承斷裂等因素,川江号子面臨瀕危困境。搶救、保護川江号子,讓它在民衆中代代相承,對于豐富、發展中國水系音樂文化乃至世界水系音樂文化将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