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隻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随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并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就真的不懂這濃到化不開的思鄉愁緒。
無論你身在何方,在今天這個節日都應該陪在父母身邊,現在與父母相見的次數,一次少過一次。時間都去哪兒了,轉眼父母隻剩下滿頭的白發,滿臉的皺紋了。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父母的年紀正是夕陽,但最美不過夕陽紅,歲月的沉澱讓父母顯得更加的從容和藹。多愛父母一點兒,多陪伴父母一會兒,在父母身邊就是最幸福快樂的時光。來源:網絡
邊愛英 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