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1:17:12

  在山西神有四大梆子劇種,而山西晉劇就是其中之一,山西晉劇的傳承有近千年,從清代初年流入晉中,一直到今天。山西晉劇和和民間曲調相結合再加上當地文人的參與預示形成了山西晉劇。

  對于山西的晉劇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的山西晉劇的内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鹹豐年間。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複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于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鹹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緻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着戲的中路群衆,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于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讨班子,拟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鹹豐中後期,經過衆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終于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并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們的青睐。于是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

  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隻是每到一處,将木制的、标有某某縣某某财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誇耀,還要在後台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台題筆内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山西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秃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

  藝術特色

  在發展過程中,山西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山西晉劇的唱腔結構屬于闆腔體,分為三類:“亂”、“腔兒”、“曲子”。“亂彈”是山西晉劇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種闆式:平闆、夾闆、二性、流水、介闆、滾白、導闆。“腔兒”是指山西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闆式的“亂彈”中。“腔兒”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導闆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山西晉劇的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比較圓潤和工細的獨特風格。因而,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曆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健康的民間生活。這種粗犷與細膩巧妙結合的藝術形式,是山西晉劇赢得衆多觀衆喜愛最直接的因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