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儒家學派中,被尊為繼孔子之後的“亞聖”,後人更是把他和孔子的學術觀念,放在一起來講,稱之為“孔孟之道”。
孟子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其實離不開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他的母親。
孟子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隻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當時孟子家住的地方,就在一處墳園的旁邊,經常會有人來葬送親人,或者過年過節前來祭拜。
孟子見了,竟然和小夥伴們一起,也像大人一樣,玩起了辦理喪事的遊戲,又是跪拜,又是哭嚎的。
孟母一見,心裡就想:
“此非所以居子也。”
這裡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因為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等他長大了以後,頂多也就給人主持個黑白喜事什麼的。
于是,孟母便決定搬家。搬到哪兒去呢?搬到了一座市場旁邊。
結果這樣一來,孟子果然不再學辦喪事的那一套了,卻開始看着那些小商小販,學起了迎來送往,還有讨價還價。更厲害的是,居然還模仿屠夫,學起了宰殺的營生。
孟母發現之後,更加覺得不妥:
“亦非所以居子也。”
這裡也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因為學會了這些,等到長大以後,充其量也就是個販夫屠戶。
于是孟母決定,再一次搬家。這次搬到哪裡了呢?搬到了學宮旁邊。
那時候的“學宮”,就相當于現在的學校。隻不過不是面向全民開放的,而是隻有像公卿大夫這樣的貴族子弟,才可以進裡面去學習。
可即便這樣,孟子還是學起了鞠躬行禮,以及謙讓進退的禮節。
孟母看見了,心裡很是安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從此以後,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這就是“孟母三遷”的典故,出自東漢經學家趙岐的《孟子題詞》。
實際上,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此之前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比如漢文帝時期的博士韓嬰,在文章中就對孟母有記錄。後來人們更是認為,孟子之所以能學會“六藝”,成為繼孔子之後的大儒,乃至被尊稱為“亞聖”,就是因為孟母善于教化的原因。
這個觀點其實到現在,依舊是比較科學的。
周圍的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即便是成年人也不可忽略,何況是對于一個孩子了。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就是從他接觸到的,周圍的環境開始的。
從這一點來講,給孩子營造一個有益的生活環境,遠比報幾個什麼班強得多。
因為一個是言傳身教的教化,一個卻隻是知識的灌輸。
孰優孰劣,可想而知。
本文為“索彥聊詩詞”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