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粉絲問: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或許有人答曰:"不就寫快點嘛?""重新臨行書帖就可以了!"
其實,這些觀點都是不科學的,相對片面。
進入正題前,要明白一個概念:楷書和行書無先後關系,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擁有相對獨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書法基礎,所以本文所講的楷書過渡到行書的思路,當然不隻是速度的關系,這裡面包含了楷書和行書體系間微妙的基本功、筆法架構、布局和行氣等系統性問題,主要表現在8點思路。
先看個例子,我們知道,田蘊章是歐楷專家,我們對比他的行書和楷書是怎麼樣的?
田老師的楷書,非常成熟,我們不多評論。但是落款處的行書,雖然寫的很"漂亮"、"秀氣",但是,依然能看出楷書的筆法痕迹。這就說明,但一個人書法特點完全固定成型了的時候,想要變換是困難和存在瓶頸的。抑或說,田老師的行書,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蛻變。
那麼,如何相對"科學地"将楷書轉換到行書?基本原則是大道理,從宏觀上指導人們的思維和實踐,具體方法是明細要求,從微觀上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書法實踐不能光講大道理,要有具體要求來規範操作過程。"變"是楷書向行書轉化的關鍵。下面用實例來做印證說明。
一、用筆:行書諸鋒兼用
"中鋒行筆"千古不易,楷書尤其講究這一點,這也是古代書法大家用筆經驗的總結,今人可遵照執行。但在行書的書寫中,由于寫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種筆法,使得筆下的線條變化無窮而生出許多情趣來。用中鋒能獲得豐滿圓實的、具有立體感的線條,就像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那樣,力透紙背、墨如漏痕。側鋒也是書寫時常常用到的,清人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王羲之《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
由此可見,根據需要時而用側鋒書寫,也能獲得《蘭亭序》那樣的頓挫生姿、妍美無比的效果。除了運用中鋒和側鋒以外,行書書寫有時還可根據需要偶爾使用偏鋒,以求得異樣的效果。
二、運筆:楷書靜緩,行書緩急并用
相比較而言,行與楷的顯著不同就是書寫時行書運筆的速度快于楷書。就這麼一快,使得行書表現出諸多風姿來。當然,從實用角度看,不快不足以提高速度,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角度看,書寫速度加快使得線條變化多姿,粗細、曲直、枯濕、燥潤、濃淡、虛實都得以表現,令人看來有豐富多彩、心曠神怡的感覺。
假如把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帖》展現在我們面前,無人不為米芾疾如劍舞、慢若閑步的疾緩有度所癡迷。
該詩帖起首幾行書寫速度不緊不慢,可見書者心緒尚處平和之态,到了"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一曳如風車,叫啖如臨戰。傍觀莺窦湖,渺渺無涯岸"這一節,則明顯看出米芾的心緒起了波瀾,書寫的速度較前面要快,但注意到了快慢結合,"戰"字左半濃墨慢寫顯得穩實沉着,右半随情緒波動快寫,起承轉合自然顯露,飛白和枯筆與左半的穩實沉着形成鮮明對比;"傍觀莺窦湖,渺渺無涯岸"兩句前六字行筆略慢,後四字書寫速度明顯加快,頗有抑揚頓挫、波動起伏之感。
行書的快寫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内容情節、根據書者寫意抒情的需要靠臨場發揮來表現,該慢則慢,當快則快,快慢結合。當然,快寫自不待言,即使是慢寫也比楷書要快許多。
三、線條:行書以曲線為主
書法是由線條構成的抽象藝術,它通過千變萬化的線條來傳情達意。正是因為線條的變幻無窮,才使得書法藝術展現出無窮的魅力。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面對一幅大草佳作時,根本不認識其中的某些字,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
不認識字是因為寫得過草而不易辨認,看得晶晶有味去是因為線條的魅力太大,線條太美妙了。楷書的線條相對簡單,點、橫、豎、撇、捺,橫平豎直撇捺斜,僅此而已,雖說方正規整,但相比于行書它的變化不大,情趣表露得有限。
在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主要是在線條上做文章,把楷書橫平豎直撇捺斜的直線形式變化為曲直兼備而以曲線為主,這除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加快書寫速度外,更主要的是追求線條的多姿多态,使之流暢、活潑、靈動起來,既滿足實用、易識的需要,又滿足藝術審美的需求。
顔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除了内容上的可讀性,其線條的自然變化、線條的藝術内涵占有重要的比例。
四、筆意:行書明暗相宜
書法藝術講究筆意連貫,既體現書寫時的熟練程度,也體現書寫者思維的連貫性和運筆時的起承轉合。但楷書的筆意多表現為看不見的暗連,行書的筆意随着書寫速度的加快而顯得外露,既有看不見的暗連,又有看得見的明連。暗連是筆畫間看不見的"意"在潛流,明連是筆畫間看得見的牽絲帶縷。
行書的筆意不盡是明連,有時也表現為筆斷意連,這就更加說明了行書的不拘一格。蘇東坡的行書是"宋四家"的傑出代表,其《黃州寒食帖》叙事兼寫意,它不愧為行書傑作的理由有兩點,其一是文辭的優美,其二便是書法藝術的成就,那麼,筆意的呼應、連貫、傳承、暢達就是其藝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由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筆意的表現形式或曰如何表現筆意,那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五、筆順:楷書嚴謹,行書靈活運用
楷書的書寫極其講究筆順,自古就有可供遵循的筆順規則來規範楷書書寫。這些規則是千百年來書法家們實踐經驗的總結,十分科學。
在楷書轉化為行書的過程中,有些筆順規則不可改變要繼續遵守,有些規則須應行書書寫的需要而進行變通,變通的前提是順手順筆、快捷便利,從實用上看,是為了提高書寫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從藝術上看,是為了求得多方面的變化以體現書法情趣。行書筆順的改變要在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指導下進行,而不能随意自創,否則令人看後啼笑皆非。
六、結構:楷書重法度,行書就簡
楷書書寫時要嚴格體現文字原型,盡管結構繁雜、書寫麻煩,但也不能随意精簡。而行書的書寫則不同,它可以根據文辭内容、配合寫意抒情、方便臨場發揮而對結構進行調整,有時甚至可以删繁就簡地處理文字。
當然,這也要在約定俗成的規則下進行,不可随意。有了删減就能使文字簡約化,書寫速度加快,效率提高,還能使章法布局多樣,黑白分布合理,疏密處理得當,并使氣息貫通。同樣,結構的簡化不能随意;另外,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簡約而把所有的字都簡化,有時繁簡并存也能顯出别樣情趣來。
七、形态:楷書端莊,行書取勢
除極少數特殊結構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之外,絕大多數楷書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寫得好,能顯出端莊、嚴謹之美。行楷(近楷而縱于楷)和楷書一樣,多講究字形的大小一緻,除書寫速度加快、筆意明顯連帶以外,它基本保持方正的形态;而行草(近草而斂于草)在楷書和行楷的基礎上縱筆書寫,加上筆順有所改變、結構有所删簡、筆意連帶外露,又在章法上講究疏密對比,重在寫意抒情,所以,字形較之楷書呈現出不規整、多形态,這也是行書的魅力之所在。
由此可以肯定,楷書向行書轉化時,不能受楷書方正字形的影響而跳不出"方正"的窠臼,應該因字成形、知白守黑而力求變化。有些字可繼續保持方正形态,有的字則可呈三角形、五邊形或奇形異狀,盡可能地豐富其形。
若要例證這一點,米芾的《虹縣詩帖》最能說明問題:如果說"虹縣舊題雲"幾個字尚屬方正字形的話,後面的"淑"字就說不清是什麼形态了;"氣"字基本屬于縱式長方形,而"風"和"舡"字的形态就難以界定了;"日"和"中"又屬不同的兩類,"日"字簡化書寫以至于無形态可談,"中"字書寫中規但也不可名狀,假如硬要描述之,它勉強可以歸入算珠獨串之類。
米芾《虹縣詩帖》全卷
字形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不是書家刻意追求的,随着書寫的進行自然且下意識地成形,隻是寫成後旁人眼中的自然成像而已。但由楷書轉行書,不拘字形上的方正規整而使行書各具形态,是行書書寫時要做到的一點。
八、章法:楷書行列分明,行書有列無行
楷書作品在書寫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寫成後,橫看成行豎看成列,斜看也有規則,它的美就是工整劃一、嚴謹有度。那麼,在楷書向行書轉化的時候,由上向下縱向書寫、先右後左橫向換行時,書寫者需要重點考慮縱向諸列之間的氣息貫通,兼顧橫向諸字是否成行、是否氣息流通,這是符合"縱有列橫無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則的。
王铎的書法很有代表性,其書以大草見長,行草也有特色。僅以他的《再芝園詩軸》為例印證之,該作品整幅由三列字加題款構成,行筆的流暢、風格的灑脫自不必談,單看章法布白,它縱看有列、橫觀無行,縱向氣息貫通令人目不暇接,橫向字字關照相處和諧,寫意抒情天然成趣。
一般情況下,對于初學書法者來說,總是把字的間架結構弄不明白,不是上輕下重,就是左右分離,這也是初學者難以入門的一個瓶頸問題。
最後,花點時間,仔細觀察下面這些圖片中楷書以及行書的結構對比。另外,認真閱讀底部說明部分,對照圖中的字進行揣摩,相信會給你的行書學習帶來很大的收獲。
一手好字,墨點幫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