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小的期待中溫柔以待?■王慶峰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競賽活動白名單》敏銳的家長們發現,白名單新增了14項競賽,此前備受關注的“青少年創新科技競賽”從榜單上消失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在微小的期待中溫柔以待?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王慶峰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競賽活動白名單》。敏銳的家長們發現,白名單新增了14項競賽,此前備受關注的“青少年創新科技競賽”從榜單上消失了。
去年此時,教育部第一次公布白名單,就在中小學生競賽圈和培訓圈中引發“地震”。此前,“杯賽熱”“培訓熱”在市面上盛極一時,“超綱教超前學”“強化應試”等行為也屢禁不止。白名單的作用,就在于公示合規競賽,供家長和學生對其他競賽作反向排除。從效果上看,白名單的作用立竿見影,那些沒進入榜單的競賽紛紛人走茶涼。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小學數學“四大杯賽”——“迎春杯”“希望杯”“華羅庚金杯”“走美杯”,三個停辦,一個僅面向高中生。
如果說去年公衆的焦點放在“減負”上,那麼今年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公平”。圍繞“青少年創新科技競賽”的取消,尤其能透視這種心态的變化。上個月,雲南出現了一起“六年級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事件,評委會認為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這引起了公衆的強烈質疑,一些競賽異化為家長比拼的工具,還有辦下去的必要嗎?這次競賽取消,跟造假事件是否有所關聯,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公衆的“鼓與呼”來看,倒是順應了民心期待。
同樣地,對一些新增賽事的關注,也投射了這種期待。比如這次白名單新增了14項賽事,其中不乏航模、無人機、編程這些需要集中優質教育資源和投入的競賽項目。顯然,這是需要家庭經濟能力支持的,農村學生可能相對困難一些。教育部如此規定的用意不難理解,競賽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中小學生興趣,将科技創新元素融入其中,體現了教育的與時俱進。但如果考慮到不同人群經濟條件有差異,白名單新增項目,是否會讓一些人獲得隐形優勢呢?
對公平的第三種期待,體現在對“投機心理”的關切上。有了這份競賽白名單,不少家長認為,是不是就可以往競賽這條路上走了?對此,需要加速将競賽和升學脫鈎。現在,教育部已經取消自主招生,不将競賽證書、論文、專利等作為考核依據,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進步。此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估,也應該有更加公平的依據。家長和學生不是不可以在競賽上發力,但若破壞競賽規則,就應該通過“一次造假、N年禁賽”等措施,向他們發出警告。
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白名單的增與删,體現了教育部門的探索和努力。現在全國競賽項目繁多,有不少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甚至花錢就可以購買,将它們區分出來,為家長和學生指明了方向。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許多家長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教育部門的變化和努力,是否會淪為新一輪不公平的教育資源搶奪機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