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槐序,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 引言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時光如驚鴻照影,一晃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有很多習俗,比如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酒,但一定是少不了賞月的。
望月懷遠,睹月思人,月亮總是能承載很多複雜而又美好的情感。
如同劉子翚在詩中所言: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也或者李白的酒後抒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曾經有人問過,每年都有中秋,這些節日過來有什麼意義?
第一,中秋節又名團圓節,是溫暖親情最好的方式,無論異鄉漂泊的腳步走出多遠,我們都有家可依。
正如杜甫在詩中所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二,每一個節日都是對過去的總結,人若不回首來時路,便會失去對未來的方向。況且,月亮可寄相思,如同張泌的詩:多情隻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而花好月圓,是每個心有柔情的人共同的期盼。
今天我們欣賞兩首和中秋節有關的古詩詞,感受一下古人的秋夕情懷。
- 中秋詩文賞析 -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因為中秋節在唐代才正式開始盛行,所以之前感懷中秋的詩文并不多,通常都是單純對月亮的描寫。
到了玄宗年間,中秋節就作為全國性的官方節日來慶祝了,所以從那開始才湧現出大量關于中秋節的詩篇,而王建這首《十五夜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這首詩無論是從文筆還是意境上,都可謂是前無古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建在中秋之夜與好友杜元穎小聚時所作,原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并且注解為“時會琴客”,說明詩人作此詩時,友人可能撫琴相和,所以意境就更加優美了。
詩文大意為:
月光抛灑在庭院的地面上,像落雪後一樣明亮,樹上栖息着幾隻鴉雀,秋露悄悄地打濕了桂花,為中秋之夜添了幾分寒氣;
今天晚上的人們都會仰望星空,欣賞着懸挂在穹頂的皎月,也不知道這份深深的思念,會随着月光落在誰家?
在這首詩裡,詩人描寫了圓月、清輝、鴉雀、秋露、桂香,以及隐藏的琴聲,頗有馬緻遠《天淨沙·秋思》之感,又能讓人聯想起李白的《靜夜思》,可以跟随詩人的筆觸去聯想一下:
明月當空,月光灑滿一地,樹上的鳥兒已經入眠,秋露漸漸生寒,在桂花濃郁的芬芳中,詩人鋪好了筆墨紙硯,落筆成章,友人撫琴相伴,間而小酌一杯。
這樣的情趣更像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令人遐遠。
可就是在如此的良夜裡,遺憾的是思念的人卻在遠方,擡頭仰望,詩人用一個疑問句慨歎,不知道今晚的萬千思念,又會被誰所知。其寓意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希望月亮能代替離人傳達。
而這些都是在詩文之外隐現的,心理活動很細膩,所以說這是一首極佳的詩作。
- 蘇東坡筆下的秋月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出自蘇轼的《水調歌頭》
蘇東坡這首詞,作于1076年中秋,當時他在密州任知州,序中言兼懷子由,說明并非單獨寫給蘇轍的。
并且作詞時,蘇東坡已經大醉,參考詞文内容,更說明他還有其它煩心事。
中秋佳節能有什麼事可讓自己煩心的?無非就是懷人。
猶記得,公元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同樣也是一個夜晚,蘇東坡夢中醒來,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那是他為悼念亡妻王弗過世整十年所作。
所以這首《水調歌頭》無論是寫給誰、因誰而寫,其中一定有他對王弗的思念之情。
詩詞大意可粗解為:
像中秋這樣皎潔的明月何時還能再見?我舉杯問蒼天,不知九霄雲外的月宮,今天會是什麼日子。想借着東風上去看一看,又擔心樓宇太高經受不住寒氣。起身輕舞,在月光下踩着自己的影子,冷清的月宮又怎麼比得上人間煙火;
月影移動,轉過了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格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猜想明月該不會對人間有抱怨的,可為什麼卻總是在離别之際才圓呢!人生的悲歡離合本就是尋常之事,如同月亮也會有陰晴,想要兼得難上加難。
唯祝願遠方的人可以照顧好自己,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共賞這輪明月。
蘇東坡這首詞太過于經典,不僅可以詠月,還可慨歎離别,甚至可兒女情長遙寄相思。
其中的每一句都可堪經典,所以說後無來者并不過分。
值此中秋佳節,也借子瞻之詞,祝人間團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生所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