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月十五是以傳統的重要節日——中元節,又俗稱“鬼節”。每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今天我們就看看在廣東文化中的客家人有什麼祭祀活動吧。
在客家地區,過中元節流傳着一個重要的習俗——吃鴨肉。關于這個習俗的由來,有着一個古老的說法:每至中元節,地裡的果實已經陸續成熟了。到了七月十四這天,客家地區的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準備豐富
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大豐收。中元節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須選用鴨子代替雞作貢品,因為雞的爪子往後刨,會把給祖先送去的錢物都給刨出來,如此,後輩的心意就傳不到祖先那裡,所以就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為什麼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去“陰間”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送祭品的“使者”又不計其數,于是這座橋就會變得擁擠,“使者”甚至無法過橋。而鴨子則可以帶着給祖先的祭品遊到對岸,所以在中元節當天的祭祀品以鴨子為主。祭祀儀式完畢後,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會将其“散福”(即食用),據傳食用鴨肉還能驅魔辟邪,所以便留傳了在中元節吃鴨肉的習俗。
到了中元節晚上,家家戶戶除了會擺上貢品、焚燒“紙錢”外,還要在天後坪和縣府門前,請和尚念經,投貢品,燒紙衣,以示赈濟“無主孤魂”。但卻禁止燃放鞭炮,因為根據傳統說法在中元節擺貢品是為先祖亡靈返陽享用,如放鞭炮有驅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在農村,此時一般都夏收夏種完畢,農民也會于這天做各類粄敬“田伯公”,望來年有個好收成。一些較為富裕的農民還會在這天備辦酒菜、茶點,宴請“雙夏”為其幫工的鄰親。
部分客家地區還流傳在中元節放河燈的習俗。河燈是用上過蠟的紅紙剪成荷花、魚、船等形狀,裡面安上一根紙撚,入夜由僧人帶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設壇誦經念佛,追薦亡靈,祈求消災降福。燒過祭文後,僧人在河燈裡注入燈油,點亮放入江中。相傳這一民俗源于南朝,至唐代由客家先民将其從中原帶到了南方。當時,客家先民經連年的戰亂長途的跋涉來到嶺南地區定居後,為了追思因戰亂和遷徙中故去的親朋好友,每逢中元節便邀請僧人超渡亡靈,由飄飄悠悠的河燈帶去人們對親人的思念。
這些關于客家人過中元節的習俗,伴随着人們對已故之人的追思被代代相傳,寄托着人們的無限哀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