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駭人聽聞的刑事案件,其實跟一個人的心理障礙有直接關系,之前在一本期刊上看到的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黃勇變态人格心理剖析等,看過這些文章之後,會讓你更加明白犯罪和心理障礙有直接關系,而一個人的心理障礙跟他的父母教育,成長環境有直接關聯。
下面這個駭人聽聞的刑事案件,其實就跟我們心理學講的戀母情結有關,這也是一個典型的“畸形戀母”的案例。
戀母情結在心理學又稱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弗洛伊德借用希臘神話故事情節而自撰的一個心理學術語。
簡單說,就是男孩愛母憎父的本能願望,而女孩則有戀父情結即憎母愛父的本能願望,後來統指幼兒對異性父母的依戀、親近,而對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複合情緒。人的這種本能願望是從原始人的心理中繼承下來的,不可避免,無法抗拒,永遠留存在人的無意識中,它持續活動,以性本能為核心,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一個人的俄狄浦斯期是3--6歲左右。這個時期也稱為戀父戀母期,對于男孩來說,是與父親“競争”母親的愛,對于女孩來說,是和母親“競争”父親的愛。
俄狄浦斯期地順利過渡,需要孩子完成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就是女孩認同母親,男孩認同父親。最後把目标變成找一個像母親或者父親這樣的異性戀人。
另外從埃裡克森的八階段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人的發展經曆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對應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務,每個階段的人都具有心理和社會矛盾,任何年齡階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當你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階段,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如果這個階段無法順利地度過,那麼這個人就會出現同一性殘缺或者不連貫的狀态。
舉個例子,一個人的嬰兒期(0—1.5歲) 這個階段是他建立信任的階段。如果這個時候的嬰兒總是得不到母親及時的照料,哭了很久母親也不理,餓了,母親也不能及時地過來哺乳,那麼嬰兒信任的品質就無法建立,這種無法信任的心理陰影就會伴随他一生。換句話說嬰兒的這個發展階段其實沒有很好地度過,他沒有建立起信任的品質。
下面的這個案例就向我們揭示了:畸形的戀母情結到底有多可怕?也同時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如何重要的。
2005年4月初的某一天,雲南某省公安局辦案人員陸續接到多名中年婦女被奸殺的報警電話,而最後鎖定的而犯罪嫌疑人竟然是一名18歲的少年---茶文平,相信有很多人很好奇為何他選擇的作案目标是中年婦女?如果有點心理學基礎的大概能猜到,很有可能跟他的家庭環境還有母親有關系。事實也真的是這樣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成長經曆。
茶平文出生在一個小縣城裡,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差,從他記事起父親常年酗酒、而且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對小小的他和母親拳打腳踢,小時候經常看到母親被打得鼻青臉腫,自己卻沒有能力阻止父親,這導緻他的媽媽忍無可忍,在茶文平11歲那年選擇離開這個家庭。
而年幼的茶文平每天期盼着母親的歸來,但是同時心裡又恨母親,為何把自己丢下不管了?他對父親的感情也是又愛又恨,他認為如果不是父親當初這樣酗酒打人,也許母親就不會離家出走,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内心這種愛恨交織的沖突使得他的心漸漸扭曲了。
他一直就在這種激烈的心理沖突中長大,逐漸形成了對中年婦女的畸形認識——一方面極度渴望與中年女人發生關系(也可以說是把對母親的感情投射出去,發生關系也是一種連接)另一方面又覺得“這個年紀的女人都不是好東西”。因為在他的經曆中,母親是抛棄自己的人。
終于在一次受雇殺人的機會中,茶文憑在殺人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奇異的快感,從此開始走向了萬劫不複罪惡的深淵。
而他最終悲慘結局的根源竟然是他畸形的戀母情結,也就是之前我們講到的俄狄浦斯情結。
回顧他的成長經曆,茶文平從小到大母親總是毫無征兆地遭受父親的毒打,母親給的這份愛與其說是“無條件的”不如說是完全沒有滋養功能的,因為母親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如何去保護幼小的他呢?即使他感受到母親的愛,卻是那麼無力的,就像一個火花一樣,片刻閃光,根本來不及溫暖,火就熄滅了。
進入青春期後開始第二戀母情結,這個時候母親再也無法忍受父親的毒打,她這時的選擇就是抛下孩子,一個人遠走高飛了,那麼對于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來說,這是緻命的心理打擊,曾經相依為命的母親如今卻這樣對待自己,他的内心無疑是怨恨的,孤單和恐懼的,但是内心深處又深愛着母親,他不相信母親真的會抛下他,他一邊期待着,但是每一次的期望落空,又加劇了他内心的恨。
正常來說,一個人第二戀母情結的對象不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而是父母的替代者,比如家庭之外的女性長者、自己的異性老師。
于是茶文平的内心對這些女性長者的感覺悄悄發生了變化,他并沒有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淡化戀母情結,将性欲望投射在同齡女性上。
相反,他将自己對自己母親的複雜情感投射在,年紀與母親相仿的中年婦女身上,一方面極度渴望與她們發生性關系,彌補兒童期情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又覺得“這個年紀的女人都不是好東西”。這種又愛又恨的感情才是茶文平犯罪的真正心理根源。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戀母情結(嬰兒與母親的關系)是最基本也是最早的人際關系,一個人的各種人際關系都會受到戀母情結的影響,可以說與母親的關系就是各種人際關系的雛形。
茶文平 戀母情結沒有順利過渡到同齡女性身上,從埃裡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論來解釋的話,也可以說他在發展的某個階段并沒有順利的度過,他把自己的情感集中投射在中年婦女上,這其實就是一種母愛的過度補償。
縱觀茶文平的家庭教育中,母親的軟弱,一走了之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創傷,但是父親的“身教”很大程度上是使他走向犯罪的罪魁禍首。一個對女性經常家暴的男人,内心根本是不尊重女性的,他們認為女性就是一個附屬品,是自己的一個物件,自己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根本沒有把另一半也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平對對待。
茶文平從小目睹了父親對母親的毆打,雖然幼小的他曾拼命想要保護母親,但是長期的耳濡目染也使得他内化了父親的行為習慣,他也潛移默化地對父親進行了認同,雖然他可能意識不到,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裡面同樣也認為: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庸品,是不值得尊重的,可以随便打罵的。再加上母親的一走了之,讓他萌發了一個想法,女性沒有一個好東西,很冷血,連自己親生孩子都會抛棄。但是他從來想不到,其實母親是多麼愛他,即使她一個人在千裡之外,但是一定是時時刻刻都牽挂着他,他根本不會想到自己的離開是不得已,再不走很有可能遲早有一天會被打死。
往往很多家暴的男人,當女人逼不得已離家出走之後,他們便會處心積慮地告訴孩子:你媽媽是個壞人,不要你了。孩子年紀小,便會信以為真!從此仇恨的種子也在内心種下了。
有句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制品。父母的教育方式裡藏着孩子的未來!那麼這樣看來,即使他沒有殺人犯法,但是在很大概率上他會像父親的一樣,變成一個殘忍的“家暴男”。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如何重要的。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一對父母的有效期隻有10年,教育一旦過期,就會成為孩子終身的遺憾,而父母得缺位會使得孩子野蠻成長。
童年時期父母的缺位(或者一方的長期缺位)就是孩子不幸的開始,而這個不幸帶來的危害會伴随孩子一生,這是誰都逃不掉的定律。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同樣重要,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那些看似對父母的恨,其實最初都來自愛。有多愛就會有多恨,這份恨意中往往是隐藏了太多的期待和渴望,但是不幸的是最後都落空了,最後都變成了恨。
就像現在很多人依舊“恨”自己的父母,其實本質還是我們愛着自己的父母,對父母有期待并且想要改變他們,可是像茶文平這樣的孩子已經沒有機會了,這股恨意徹徹底底地摧毀了他的人生。
薩提亞說:我們每個人都跟原生家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将會影響他的一生。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因為我們的父母也是平凡人,越親近的人越有可能傷害我們,所幸的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随着自己閱曆,見識,知識的增長,慢慢懂得去理解我們的父母,學會去愛,最後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要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隻不過是帶領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要相信,在時間的愛撫下什麼都會過去,傷痛也是如此。
人生路漫漫,我們要有信心、勇敢地去療愈心中的傷痛,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重塑自己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