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

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7 10:15:26

  在古代女紅是每個女子都要學的一門技術活。随着時代的發展演變出了,各種不同的繡法。今天介紹的是漢繡。漢繡,漢族傳統刺繡工藝之一,以楚繡為基礎,融彙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文化了解武漢傳統手工技藝:漢繡吧。

  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楚國的刺繡品已遠銷到西伯利亞地區,可見其刺繡業之發達。南方的楚國絲織業足以代表當時我國絲織品工藝技術的最高水平。屈原的《楚辭·招魂》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楚宮絲織品圖畫,“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帳張些;纂組绮缟,結琦璜些。翡帏翠帳,飾高堂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這種需求對刺繡品的生産、發展的刺激是不難想見的。同時,楚文化氛圍下民間戲曲的發達、巫風巫術的盛行又為刺繡走向民間提供了生長的沃土。

  漢繡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鹹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和各種飾品。清末,在武昌的營坊口、塘角、白沙州、積玉橋和漢口的黃陂街、大夾街一帶,開有許多繡鋪,漢口還有一條繡花街。

  當時的漢繡産品主要分三類:作為生活用品的有繡衣、繡枕、門簾、帳沿、繡鞋、頭巾、圍裙、荷包等,多用于閨閣陪嫁。其中,漢口的繡花戲衣頗具名氣。二是裝飾品。有壁挂、中堂、屏風、彩帳、堂彩、龍衣、獅皮、戲裝、道具等。三是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戰時期,日軍侵占武漢,漢口繡花街被燒毀,漢繡日趨凋零,技藝幾近失傳。新中國建立以後,漢繡才重放光華。80年代,漢繡産品已由原來的民用小繡品和少量古典戲劇繡服發展到帳簾、披風、被面、枕套、服裝、大幅、中堂、條屏、折頁、搖件和屏風等十多個品種。2003年,漢繡傳人任本榮先生在漢成立了漢繡工作室,大力發揚漢繡技藝。

  清嘉慶年間漢繡初見于江夏。鹹豐年間漢口設織繡局,武昌已有蘇洪發、萬興發、徐大華等名繡坊,形成武昌塘角街婦女刺繡加工基地。清光緒年間漢口萬壽宮有繡鋪32家,形成遠近聞名的繡花街。

  1910年,漢口美粹學社、彩霞公司的繡字、繡畫榮獲南洋賽會一等金牌獎;1915年,漢繡又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牌獎。解放後,漢繡大型壁挂《三棒鼓舞》、《鬧蓮湘》陳列于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漢繡戲衣為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漢劇名流餘洪雲、牡丹花、陳伯華等量身定制,受到贊賞。

  漢繡以“平金夾繡”為主要特色,與全國蘇、湘、粵、蜀等名繡馳名中外。具有色彩濃豔、華麗多彩、金碧輝煌、裝飾味濃的藝術效果;針法與“四大名繡”迥異,是有其特色的精美刺繡工藝。漢繡是武漢地區具有自己風格的繡品,已有二百年曆史。曾經多次獲得國内外獎項(清末、民國),現在仍有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