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一條鱇浪魚,是父親的鄉愁,也是兒子的夢想。在昆明市宜良縣狗街鎮,有這樣一對父子,父親殷樹茂為尋回兒時記憶,投身鱇浪魚種源保護繁育事業26年,旨在讓鱇浪魚重回撫仙湖;兒子殷琦豐把父親的事業發揚光大,緻力于雲南土著魚類的保護、研究與可持續利用工作,人生夢想是讓雲魚遊回雲湖。
父親殷樹茂:讓鱇浪魚重回撫仙湖
1966年,殷樹茂出生在宜良縣狗街鎮,家鄉與撫仙湖僅一山之隔,“當時交通不便,湖邊的村民挑着魚到村裡叫賣,當時鱇浪魚比鹽巴還便宜,我是吃着鱇浪魚長大的,那種味道永遠無法忘記。”殷樹茂回憶道。在上世紀70年代後,由于過度捕撈和外來魚種銀魚的引入,使野生鱇浪魚瀕臨絕迹。
1983年,初中畢業的殷樹茂外出就業、創業,一直輾轉外地,1995年回到家鄉時發現,鱇浪魚的價格已經暴漲到3000多元一公斤。殷樹茂認為,如果能掌握鱇浪魚的繁殖技術,不僅能恢複種群數量,挽救這個物種,而且其中還隐藏着無限的商機。
當年,殷樹茂就開始做鱇浪魚種源保護工作,最初從撫仙湖漁民手中收集魚苗,經過野生養殖、人工馴化養殖、人工輔助繁育,發展到現在鱇浪魚實現自然繁殖,一幹就是26年。
起初,殷樹茂在宜良縣城附近小規模承包魚塘摸索鱇浪魚繁殖技術,随着技術不斷成熟,規模逐漸擴大,2012年通過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進入宜良縣馬街鎮馬家沖社區大園子村,在這裡建成茂灣水産養殖基地,基地占地面積1656畝,其中水域養殖面積786畝,生态環境保護區面積870畝。
在這26年中,殷樹茂摸着石頭過河,先後進行了多項研究,包括鱇浪魚的産卵方法、孵化方法、養殖水環境、魚病防治方法、大水面養殖鱇浪魚等等。最終摸索出鱇浪魚模拟野生養殖模式,按照魚的生活習性、遺傳多樣性進行自然繁殖,确保魚的種源純度,使魚的存活率達到80-90%,畸形魚發生率為零。
目前,茂灣水産養殖基地一年能繁殖1.5億尾鱇浪魚魚苗,且一年能提供鱇浪魚種源産量不少于2000噸,成品魚上百噸。“我有信心讓鱇浪魚重新遊回撫仙湖!”殷樹茂充滿信心。
兒子殷琦豐:讓雲魚遊回雲湖
讓鱇浪魚重回撫仙湖,殷樹茂為之奮鬥半生的目标,讓兒子殷琦豐從小耳濡目染,最終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
2016年,還在雲南工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學習的殷琦豐結合從父親處學來的鱇浪魚的繁殖技術,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從網絡課程中查閱鱇浪魚的相關信息,向省内的有關專家進行請教,收集了大量雲南土著魚品種資料,針對鱇浪魚個體小、行動靈活的特點,提出了混合立體養殖模式。
然而,當信心十足的殷琦豐把方案拿給父親,父親看後卻說:“你一個小娃娃,你這樣都會整得成?大魚吃小魚你都不懂。”不服輸的他據理力争,最終,父親允許他在兩個池做試驗。
說幹就幹,叫上幫手,選擇魚齡适度的“大頭鯉”“倒刺鲃”“高背鲫”,按照方案制定的比例放入魚池,實驗開始。一個月後,池塘中的雜草逐步減少,餌料過剩,糞便沉積,死魚病魚等養殖過程中的難題也迎刃而解。2017年,養殖基地魚塘全部采用雲南土著魚混養模式,經過專家論證,雲南土著魚混養模式成功,有效提高了養殖收益率。
随着土著魚混養模式的成功,基地目前還緻力于雲南倒刺鲃、胭脂魚、岩原鯉、大頭鯉、元江鯉、滇池高背鲫、花鲈鯉、後背鲈鯉、昆明裂腹魚等近140種雲南土著魚類的保護、研究與可持續利用工作。
殷琦豐告訴記者,研究發現鱇浪魚每生長1公斤可淨化60公斤富營養化物質。2018年、2019年,茂灣水産養殖基地在撫仙湖增殖放流鱇浪魚100萬尾,讓鱇浪魚回到撫仙湖發揮其淨水魚類的作用,持續保護撫仙湖水質,保護湖域的生物多樣性,也為其他種類的雲南土著魚回歸雲湖提供了發展思路。
接下來,殷樹茂父子将打造30畝水産土著魚科普展示基地,争取政府和科研院校支持,探索把鱇浪魚作為水質生物淨化物種的可行性方案,讓雲魚遊回雲湖。挖掘土著魚産業化開發價值潛能,打造雲南極具高原特色的“雲魚”品牌。
掌上春城記者:孫吉祥
責編:楊蓉
編審:鄭陽洋
終審:錢紅兵
相關報道>>>
絕美!COP15倒計時30天!看春城昆明的三十而“麗”
精心加“碼”!COP15倒計時30天,昆明大街小巷掃出驚喜
COP15昆明故事|解密雲南野生菌的“美味多樣性”密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