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把“粵語”成為“鳥語”因為粵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劇學得來的,它難學難懂。早期,有這樣一句話流傳下來“東南西北中,發财到廣東”當時,隻當廣東是個能發财的地方,吸引了五湖四海懷揣着創業夢想的人奔赴廣東,但是由于語言的交流障礙,在那時也就掀起了學粵語的狂潮。本期的廣東文化帶你了解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粵語發源】
從漢人大規模入粵最早的曆史來考察,粵語形成于西江中部。
據考古發現,大約從西周時代開始,嶺南粵人與中原漢人就有來往。不過,由于有五嶺之隔,這種來往極為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曾派兵南征百粵,但究竟打到哪裡,史無記載。
有記載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瓯(西江一帶)粵人反秦,朝廷發五十萬大軍征讨,兵分五路:“一軍塞镡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郡。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馀幹之水。……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見《淮南子·人間訓》)這裡所記的“镡城之嶺”,指今廣西越城嶺;“九疑之塞”,指今湖南甯遠縣南;“渠”,即靈渠。
這兩支軍隊開通靈渠再經漓江、賀江而進入嶺南,靈渠将湘江與漓江溝通,從而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曆史上第一條主要通道。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戰争告一段落,秦又“谪徒民五十萬戍之”(雍正《廣東通志》)。這五十萬人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直至東漢時統計,嶺南各郡的人口還很少超過十萬的,在秦始皇時代就更是地曠人稀。
這一大批漢人“徒民”的到來,足以改變嶺南粵人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随之漢語便由此而被帶入嶺南。這五十萬“徒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衆說紛纭。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粵人的天下。
秦末,漢人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粵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異化成粵人以便于統治。如果不是粵人勢力十分強大,他就不會那麼做。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裡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的一番征讨,那裡的粵人大都逃散,從而成為漢人填補及落腳定居的最佳之地。
由此推之,這五十萬“徒民”多數定居于西江中部,而中原漢語也就首先傳播于西江中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将嶺南分為九郡: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時又設立“交趾刺史部”,以便于統治這九郡,治所最初設在赢?(今屬越南),但不久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
此後三百年間,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其治所也在廣信。那麼,廣信在何處?羅香林先生指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交州刺史駐地及蒼梧郡治的廣信。”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
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于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隻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采用百越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的語言。可見雅言并未在嶺南通行,隻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于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
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缯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潇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于這一帶。
從秦至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嶺南漢族移民的主要地帶。這些漢族移民将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這裡,生根,開花,結果,是經曆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的。“當時珠江三角洲,雖然也有相當學術表現,但可以代表廣東學術思想的,還是西江中部的幾個學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随着漢族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就在這一帶流行開來。由于廣信一帶遠離中原,交通不便,這些漢族移民進入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即粵語的雛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