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遺留到至今也有七百多年的曆史。它是最富有北京風情的街巷,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保存完整的街巷。很多人去遊玩都不知道應該去玩點什麼,這樣一個曆史悠久的街巷如果不去看看那才是可惜。本期北京文化,帶你了解北京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但是近幾年,卻成為許多時尚雜志報道的熱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把其列為在北京的必遊景點。其實,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将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曆史的痕迹。
進南鑼鼓巷南口東面的第一條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遠77号門旁,标有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寫“僧王府”,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是蒙古科爾沁旗人,1825年襲封科爾沁郡王,1855年晉封親王。他能征善戰,但在曆史上卻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1859年在大沽海戰中他督軍奮戰,大敗英法聯軍。1863年後又受命剿撚,在山東、河南、安徽鎮壓撚軍。1865年5月,率部在山東曹州與撚軍激戰中陣亡。死後,其子伯彥諾谟诂承襲親王爵,因而這一帶的老住戶,還稱這所府址為“伯王府”,伯王曾任禦前大臣,做過光緒的“谙達”(老師),教光緒騎射。
原僧王府規模很大,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闆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各有四進。其中東路除正院外,還有東院四進,組成一個很大的建築群。
民國後,府第被親王的後代逐漸拍賣,被分成了許多院落。現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單号),闆廠胡同30号至34号(雙号),都是原王府的範圍。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組很大的建築。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條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見的。現在這裡被改建為“侶松園賓館”。像這樣幽靜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賓館,在北京也是不多見的。
鼓巷概述: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鑼鼓巷是“後市”的組成部分。元代,以南鑼鼓巷為軸線,東側地區屬昭回坊,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内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内五區。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着,呈“魚骨狀”,延續自古以來的“棋盤式”格局,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所以又稱蜈蚣街。據說以前在南鑼鼓巷的最北處有兩眼古井,恰好就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
南鑼鼓巷街區北邊是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南大街。由這4條街圍合的這塊長方形地塊,正是元大都的兩個坊。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