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問了個問題,也困擾我多時,究竟怎麼能夠區分清楚哪些情緒、念頭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究其根本,從心上而言“外面沒有别人,隻有自己”,然,心上的“無分别”并不代表腦中的“不分别”,小雨老師對我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你若是什麼都不區分,那吃飯時估計連碗一起吃了,哈哈哈哈。
以前的小文中也談過,劉導在心上有“無分别”的平等心,但分析事物卻又有卓越的區分力和思考力,你說,究竟什麼時候要“分”,什麼時候不要,你能區分清楚嗎?要區分的很多,所謂“理通法自明”嘛,今天想着重追問的是,“我”和“非我”怎麼區分?(雖則究竟而言,又是一重多餘的問題,但畢竟我們還有個“我”意識,那麼,“我”的邊界在哪裡?)換言之,哪些是主觀的,哪些是客觀的。
先舉兩個例子,我經常聽到女生會擔心,說一個男生究竟是喜歡我這個人呢,還是喜歡我的容貌,我的家境?但請問,“你”是誰,你的容貌和家境難道不是“你”的一部分?好,另一個相反的情況是,某日和同學聊天,他跟我講了很多最近的心得,但不知為何,似乎不在一個頻道上,沒法達成“溝通”的效果,總覺得,他講的東西似乎自己沒有消化,我呢,也實在不願再聽下去,也聽不懂,隻好委婉地打斷,問:“請問,你能駕馭所講的東西嗎?”抑或是,“如果你并沒有擁有這些思想,那麼,請問你是誰?”
是呀,何種程度而言,我們擁有的東西屬于“我”,又在何種程度上,我們以為是“我”的東西根本不屬于“我”?這個問題頗有點“二律背反”的意思,你說,“萬法唯心造,三界唯識現”,什麼都是“我”的;然,“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連“我”都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又有什麼是“我”的?
細心的人一定發現了,在邏輯線索中,這就像是詭辯,但在修為和體證的意義而言,“是...非...名...”卻是大智慧,已經和合了“意識”和“無意識”,也就超越了邏輯。所以,區分的第一重,在于是否有個“我”,如果你隻是個普通人,就不要一味佛系地認為自己已經“無我”了,然後打些口頭禅。在承認了“我”存在的基礎上,就會自然沉澱出一個與我相對的“世界”。
小雨老師的NLP課上,區分了“自我”和“世界”,剛好回答了課前就困擾我的問題,到了第二重、第三重區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們自己對事物的定義、闡釋和認同。小雨老師的框架不錯,他認為,“自我”包含了身體和心理(“身體”又包含狹義的身體和智腦,“心理”又包含狹義的心理和人格),“世界”包含了時間和空間(“時間”又包含事情和知識,“空間”又包含物體和生物)。總的而言,在我的理解中,“自我”及其内涵,就是“主觀”的領域,“世界”及其内涵,就是“客觀”的領域(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框架)。
從主觀角度簡要來說,身體即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和美麗的外表,智腦即我們擁有感知力、思考力、判斷力和決策力,心理即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态、豐富的情感、情緒、良好的社會适應能力和抗打擊能力,人格即我們擁有高尚的品德和利他的品性。最有意思的是,在客觀的維度,其他都好理解,就一條,“知識”,以往經常被人們誤解為是主觀的東西(請注意跟“智腦”的區分,“智腦”作為認知能力是主觀的,而“知識”作為認知能力的對象是客觀的),小雨老師的定義是:“知識是時間長河中累積下來的有規律的事情”,如此說來,“知識”必須轉換為能力,才真正進入主觀的領域。
姑且這麼認為吧——畢竟,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的,就是“區分”的工作——以這個框架為例,主觀領域的各項,我們可以認為是“我的”,而客觀領域的各項,我們則可以認為是“非我的”。從這個角度看,你就明白了,包括“知識”在内在一切,什麼金錢、權力這些,除非真的與我們的主觀世界有聯系,化為“我”的滋養而非沒關系甚或有負面關系(所謂“德不配位”,請參看早先的小文),否則你認為“它們”就是“你”,就犯了以“客觀”代替“主觀”的錯誤。
剛才說了區分的第一重要害,是區分是否有“我”,是個存在論問題,第二重要害,就得區分“主觀”和“客觀”,是個認識論問題。在練習雅思寫作時,記得有老師說過,一定要請大家先區分哪些是“觀點句”,哪些是“例證句”,道理也同樣如此。
我們再把今天的内容小小地擴展一下,當區分清楚“主”和“客”,那麼從應用的角度,又會有一個問題,你的注意力,該更多在“内”,還是更多在“外”?NLP有個預設前提是,意之所在,能量随來(注意産生能量,意圖導緻變化)。今天給出的注意原則即:觀照在内,焦點在外。這與我們一貫說的“真誠利他”是一個意思。
很多人總留意别人的舉動及對自己的評價,硬生生地活在了以“客觀”為圭臬的世界中,忘了自己,把“自己”裝扮成總是需要外在标簽來定義的境地,落得個“主觀”世界沒有“觀”,所以才說,要反過來,對自己,要投注萬分的“觀照”,這是自信的基礎。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你要閉門造車,相反,“焦點在外”,你要把眼光放出去,留神一切能夠為他人創造價值的機會,對于一些極端的人而言,如此,才能平衡過于陷落于自己小世界的危險。
所以,還是那句話,過猶不及,持中持中!觀照在内,焦點在外,是在告訴我們,“主觀”和“客觀”的平衡,在建立一個健全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沒有“拿得起”前,可千萬别說自己已經“放下”了哦,沒有“自我”及“世界”一體兩面的發展環節,“無我”顯得很空洞。
注:歡迎關注“鴻運家族”微信公衆号,了解更多開啟智慧的訊息。“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先生,是一位智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