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媽祖文化在社會中就有十分廣泛的積極影響。直至現今,媽祖文化仍然作為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瑰寶,成為我國文化研究中重要的學術文化課題之一。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于媽祖文化的外延,看看都有哪些相關課題。
媽祖文化的外延指的是媽祖信仰持續一千年來形成許多值得我們深入研讨和借鑒的相關學術文化課題。
一、媽祖文化與中外關系史
在中外關系史上,媽祖信仰與我國古代許多和平外交活動有密切關聯,諸如宋代的出使高麗,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曆訪亞非40多國,明、清兩朝持續近500年的對古琉球中山國的冊封等等,都是借助媽祖為精神支柱而戰勝海上的千災萬劫,圓滿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務。外交使節們為報答媽祖神功,寫下了大量頌聖文章,而這些原始資料對澄清一些曆史遺留的争議很有作用。
即如鄭和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詳細記錄七下西洋的過程,對史書中的記載的訛誤和不足起到了訂正和補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國冊使汪楫所著《使琉球雜錄》詳述在媽祖庇佑下,封船如“淩空而行”,飛速通過釣魚嶼、黃尾嶼、赤嶼而進入琉球國境的姑米山、馬齒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鄭永安驚歎如“突入其境”。由此記載可證,釣魚島列島自古就是跟台灣連結在一起的中國領土。
二、媽祖文化與反侵略戰争史
在反侵略戰争史上,有關古籍曾記載中國水師将領依恃媽祖庇護多次把殖民主義者驅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實。澎湖媽祖廟迄今尤存一塊“沈有容谕退紅毛番韋麻郎”的石碣,這是明萬曆三十二年(1640年)荷蘭殖民者企圖強占澎湖,沈有容從廈門率船隊抵達澎湖,令其無條件撤離後的刻石紀功。
明天啟四年(1624年),中國水師複在澎湖克敵制勝,迫使侵略軍首領牛文來律在媽祖廟簽字投降。至于媽祖助潮讓鄭成功的艦隊順利進入台灣鹿耳門港的傳說,則在台灣已家喻戶曉。
三、媽祖文化與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史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的曆史上,更與媽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從東北至華南,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
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還有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都是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标志,使荒涼的漁村變為繁榮的港口城市。
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于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則成為香港曆史文獻記載的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的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這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是直接關聯的。
四、媽祖文化與科學技術發展史
在科學技術史上,媽祖廟也有其獨特的地位。古代一種航海習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時,必須同時制作一隻模型供奉在媽祖廟内,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許多媽祖廟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
山東長島廟島與媽祖廟的古船模多達350多隻,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鄧世昌”供奉的“威遠号”軍艦模型都是極為珍貴的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品。
此外,各地媽祖廟還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後宮存有一幅明代星圖,是研究我國古代利用星圖定向航海的難得實物資料。
五、媽祖文化與施琅收服台灣
清康熙二十一年福建水師提督、總督姚啟聖率三萬水師、223隻戰船、集結平海衛、平海澳訓師待機進剿台灣。因幹旱缺水,水師将士士氣低落,軍心不振。之後,施琅将軍誠心祈求媽祖顯靈庇佑,掘枯井“湧泉濟師”。軍士軍心振奮,感媽祖庇佑,于是攜媽祖神像赴台,一舉收複台灣。并将神像供于台南大天後宮,為開台的首尊媽祖金身,為此2010年台南大天後宮與平海天後宮締結姐妹宮。
施琅班師回朝後奏明此事,康熙告天追封媽祖為“天後“,并重塑媽祖金身,施琅撰寫傳頌媽祖顯靈賜水的《師泉井記》(石碑保存完好),并親筆寫下大楷書“師泉”石碑立于井邊(保存完好),這一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複台灣,統一祖國的曆史見證。
在媽祖文化的外延中,僅直接記載媽祖信仰的曆史文獻資料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一百萬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