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善惡和對錯嗎

有善惡和對錯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9 02:31:41

一、真假問題

這是傳統邏輯、哲學研究得最多的一個問題,也是傳統思維方式的主體構架。遺憾的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或思維框架中,這是思維的全部内容、全部問題。傳統的哲學體系、邏輯體系及其教科書也基本上是按照這種模式建構的。似乎思維面對的所有問題最終都隻是一個真假問題,價值的好就是真,真就是好,行為規範的對就是真,真就是對;反之,則假。這是造成思維混亂、模糊不清的一個認識根源、思維症結。

其實,真假問題僅僅是個認識問題,即隻有在人腦的映象中才有真假之分。因為客觀世界、

客觀事物(含認識對象、客體)本身是無所謂真假之分的。就存在而言,所有的客觀存在都是真實存在,隻有在人的反映(映象)中才有假的問題。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認識,任何存在物(含人造物、人化自然)均不存在假的問題,也就不存在真假之分的問題。所謂的“假貨”、“假酒”等等客觀存在物,它們本身是什麼并沒有以造假者、标榜者、宣傳者、認識者的意志為轉移。誤認為真、标傍為真、标識為真等等,都隻是人的主觀認識所為,這絲毫也沒有改變被誤認、被标榜的事物本身的性質或狀況。隻不過有造假者故意以假亂真,而受害者誤以為真的區别,但都同時為假,都是虛假的認識及其載體(表現形式)扭曲了事物本來的面目。黑格爾曾說,生活也有“真實生活”與“虛假生活”之分,這也隻能從認識論上理解,即主觀認識的生活狀态與客觀存在的生活狀态相分離,被自己的主觀臆想欺騙或被别人虛假的言詞欺騙,這在愛情生活中最為常見。當然,做假、造假本身對某些人來說是有正價值的,但這已是另一個問題了,對假的本性、類型、根源、表現方式、功能等的研究應該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重大選題,我們期待着博大精深的《假論》出現。

真假問題表現在邏輯上典型結構模式或原子形式就是:“ S 是(或不是) P ”,這也構成了傳統形式邏輯最重要、最經典、也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在這裡,邏輯常項“是或不是”代表了思維的基本模式、基本性質、基本框架,無論邏輯變項“ S "和“ P ”如何變化,隻要如此規格的“命題”同與之反映的事實相符就為“真”,反之則為“假”。正如真假認識問題是人類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一樣,“ s 是(或不是) P ”的命題也構成了邏輯問題的重要基石。雖然傳統思維方式把它當作思維的全部内容和形式是陷人了誤區或荒謬,但這種錯誤本質上僅僅是擴大化錯誤,問題本身是成立的,基礎地位也是不能動搖的。

二、好壞問題

這是社會生活必然派生的問題,也是真假問題必然衍生的問題。從發生學上講,好壞問題比真假問題更占先,或者說處于更重要的地位。初生的嬰兒有刺激反映,但條件的反射的結果不是表現為真假認識,而是不自覺地表現為以是否有利于我為标準的價值選擇問題,即趨利避害的肯定否定态度分别出現,這是人類好壞問題的确切起源。

但從邏輯上講,最重要的是要把真假問題與好壞問題嚴格地區分開來。真與假是主體人的大腦對客體對象的映象即反映是否相符的問題,相符者謂之真一真理也;不相符則謂之假一﹣謬誤也。而好與壞是客體對象對于主體人的需要是否滿足的問題,滿足者謂之好一正價值,不滿足者謂之壞一負價值(實際上還有零價值,這裡暫不作此細分)。很明顯,好壞問題必然成為社會生活的核心内容,而真假問題退居非核心地位。因為人來到世界上,他的全部活動的中心或目标就是不斷創造條件、創造價值,從而不斷滿足人自身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要,這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意義所在。視價值問題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太陽”和軸心一點不為過,價值關系、價值存在,即好壞問題也必然反映到人的思維中來,形成思維的基本對象。

傳統的思維方式、傳統的哲學體系和邏輯體系似乎對此都有些欠缺或丢失。表現為:一方面沒有認識到價值問題(好壞問題)在社會生活中的軸心地位,在思維方式(框架)和邏輯體系中的獨特表現形式問題;另一方面則往往是(或客觀效應是)把真假問題與好壞問題等同起來或用真假問題直接取代好壞問題。

事實上,真并不等同于好,假也并不等同于壞。真是一種好(具有正價值),也是形成好的基礎,但好又遠遠不隻是一種形态一真,好的形态、好的客體豐富又多彩。壞也遠遠不隻是一種形态一假,壞的東西千奇百怪又真實存在,而且由于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價值主體利益的分割性、沖突性,許多假的形态、假的方式、假的過程等對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價值即好壞之分。總之,真假與好壞完全不是一種對應關系,而是不同領域一主觀認識領域與客觀價值存在領域之

間交錯複雜的多邊關系。

由此,也就決定了傳統的真假判斷邏輯不能涵蓋或代替好壞判斷即價值判斷問題。換言之,價值判斷關心的是某一客體對于某一主體有無價值即好壞問題,這是它的基本邏輯特征,而不是一種好壞判斷是真是假的問題(這個問題當然也存在,但這是在另一平台或層面上的問題)。真值判斷、真值表是傳統邏輯關注的焦點之一,如果說“ S 是或不是 P “代表了真假判斷即真值判斷的基本邏輯形式,那麼,“ S 對于 P 是好或壞”則構成了好壞判斷即價值判斷的基本邏輯形式,這裡的“ S “代表價值客體,“ P ”代表價值主體,都邏輯變項,由“對于………是好或壞”則是邏輯常項,它規定了這一類判斷的基本邏輯特性。這種邏輯結構及其公式代表了與傳統邏輯很不相同的思維模式。

筆者認為,對任何思維體系或邏輯體系來說,概念無疑是思維、邏輯的細胞和基本單位,推理也無疑構成了思維、邏輯的目标和基本特征。但判斷卻是思維、邏輯的棟梁和橋梁,概念的目标是構成判斷,概念本身也離不開判斷,它隻能以判斷形式存在或表達;推理以判斷為前提,并且由若幹判斷構成,本質上是對判斷之間蘊含的邏輯關系的一種揭示。因此,判斷在思維、邏輯中處于中軸地位,起着橋梁作用。真假判斷“ S 是或不是 P ”與好壞判斷“ S 對于 P 是好或壞”這兩大邏輯公式,代表了兩種不同思維框架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它們并存而不是相互取代,相别而又統一在現代人的思維總構架之中。

三、對錯問題

如果說真與假問題是認識性質問題,好與壞是價值形态問題,那麼,對與錯則是人的行為規範問題。認識真假、價值好壞、行為對錯這三個問題仍然是嚴格區别、不容混淆的。遺憾的是,傳統的認識和邏輯體系,不注重甚至不加以區分,大多誤以為真假就是對錯,好壞就是對錯,在它們之間劃上等号是理所當然的。

其實,真是一種對,但對并不遠遠隻是真;假是一種錯,但錯也遠遠不隻是假,甚至跟假毫不相幹,如成功的搶劫,這種行為無疑錯了,但從動機到手段到結果都與假無關。同理,好是一種對,但對也并不隻是因為好;壞是一種錯,但錯也并不隻是因為壞,甚至跟壞風馬牛不相及,如想依靠人體裝上翅膀飛翔藍天,這應該是件大好事,但它違反了自然規律,所以大錯特錯。事實上,完整意義上的對錯是在真假、好壞認識基礎上提出并形成的,即人們在認識客體本性及其規律性的基礎上,總是根據主體人的需要并利用規律去改造客體的存在狀态,從而實現滿足人的需要這一目的。這一過程是人的行為過程,這就必然産生行為規範問題,即什樣的行為及其規範才能達到這一目的,什麼樣的行為及其規範又會遠離這一目的,通俗地說,就是“怎麼辦”的問題,怎麼辦,怎麼行動,遵守什麼規則,這就有對錯之分。在社會生活中,除了真假問題,好壞問題之外,最後提出的大量問題都是行為規範的對錯問題。

一種行為規範是對還是錯,受到兩個前提條件的制約:一是合規律性問題即真假問題,某種行

為及其規範是否同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性相符合;二是合目的性問題即好壞問題,某種行為及其規範是否同價值主體的需要相一緻。由于這是來自主體和客體兩個不同方向的要求制約了行為規範的對錯,這就在邏輯上形成複雜的格局:

有善惡和對錯嗎(關于真假好壞對錯的理解)1

有善惡和對錯嗎(關于真假好壞對錯的理解)2

有善惡和對錯嗎(關于真假好壞對錯的理解)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