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rakush
前陣子我去東莞松山湖圍觀華為開發者大會。
畢竟華為現在也是一家顯赫的汽車産業鍊企業,是我們名正言順的主業。
但容我先扯一下與汽車無瓜的閑蛋。
EVERYONE
本屆大會和往屆不同的是,無論哪一位“總”上台發言,都會有一名紅衣女士在大屏畫面右下角瘋狂結印,全程長達兩個多小時,手速魔性。
姑且叫她“紅紅”,官方名字我給忘了……
這是華為第一次在直播中引入手語。細看不難發現,紅紅是合成數字人,她基于華為的自研算法,可以把聽到的話實時生成連貫的手語。華為宣布會把這項AI能力開放出來,讓開發者們能基于此做出更多無障礙APP。
我把紅紅的小視頻上傳到B站以後,有位網友提出質疑:“難道聾啞人不識字嗎。”
他的意思是,現在語音實時轉字幕已經非常方便了,準确度也高,聽障人士完全可以通過字幕獲取信息,所以AI實時手語是炫技大于實際意義。
好像很對——從普通人的角度來說。
如果換位,就不是那麼回事。對于聽障人士,手語相當于第一語言,它的文法邏輯和中文不同,可以理解為屬于聾人的獨立的語言。讓聾人按照自然手語的邏輯打字,在聽人看來經常是颠三倒四的;反過來想,聾人可以看字幕,但是體驗或許就像你靜音看外語字幕一樣,沒那麼輕松。
所以即便有字幕,依舊需要手語。比如從2011年起,央視每天晚上六點播出的新聞類節目《共同關注》增設手語主播(然而至今沒有字幕)。
當然,現在的手語體驗并不完美:因為畫框太小,聾人往往看不清手勢和表情;因為規範化手語尚有待推廣,習慣“方言”的聾人不好理解;因為語速太快、專業詞彙太多、(再比如像朱廣權那樣騷話連珠),手語播報往往隻選取關鍵詞或者整段跳過,而使得信息不全……
不過,這恰恰是說明手語需要更大的投入、多方的努力去完善優化,而不是像一部分人擅自認為的,既然有成熟的字幕,剩下就靠目标用戶克服克服。
人類是很難體會别人的苦難的,大多數時候想不到,第一時間還想不通。所謂共情,不過是對自身悲慘經曆的延伸。
大會第二天,我逛到華為信息無障礙展區。我被戴上眼罩,和光腚老師、小白老師前後搭着肩走進一個小黑屋,裡頭擺了四個形狀大小一模一樣的飲料包,要我們盲選出哪一盒是乳酸菌。在一頓精妙的推理之後,我們選出了果粒橙。
;)
重點是華為手機現在有一個APP,能通過攝像頭識别物體,告訴視障人士眼前的是什麼。
提供無障礙功能的手機已經不少了,蘋果被普遍視作市面最佳。iPhone在設置裡有一塊鮮少被點開的“輔助功能”,第一個“旁白”其實就是為了視障人士設計的,你可以試試,完全不同的交互,通過讀屏來“顯示”,通過不同的敲擊來執行。
包括華為在内很多國内手機也提供同類系統。蘋果會領先一點,比如今年5月軟件大更新之後,旁白可以朗讀出圖像中的人物、文字、表格數據等等細節,讓視障人士可以聽出圖片;再比如從iPhone 12開始搭載激光雷達,其一項應用就是可以告訴視障人士和前方物體之間的距離。
技術反映信念。蘋果相信無障礙是人類的基本權利,長期以來他們不僅提供業界領先的功能,也緻力于讓産品适用于所有人。“我們一向認為全球領先的技術應該能夠回應每一個人的需要。我們的團隊不遺餘力地工作,在我們制造的每一樣産品中融入輔助功能。”——蘋果在官網上寫道。
你或許會和我有相同的疑問:為什麼不設計一個視障/聽障人士專用機呢?省去“用不上”的模塊,說不定還能降低成本。華為從事無障礙開發的人士告訴我,根據調研,障礙人士并不想要“特殊”或“區别對待”,他們想要一樣的市售産品。
意義不止于“平權”。
什麼是“用不上”?比如你可能不會想到視障人士也淘寶,根據中國盲人協會2019年的數據,阿裡巴巴平台上的視障用戶日活30萬人;再比如餓了麼,也會雇用聽障人士作騎手,配套無障礙接單功能,提供更加平等的工作機會。
很多“用不上”,隻是囿于貧瘠的想象、關懷、和投入,而暫時做不到、做不好。先排除掉一部分用戶,其實也排除掉了産品的那部分可能性。要樹立一個信念:一切偉大的産品,電商、外賣、手機,頂層邏輯一定是能讓所有人受惠的。
說回汽車。汽車尚屬于一個非常偏狹的産品,不是為了“所有人”做的設計,一百多年過去了,甚至從未産生過這樣的意圖。你仍舊需要足夠幸運,擁有健全的身體,才有入門觸碰方向盤的資格。
直到2009年,谷歌(又是一家科技公司)提出無人駕駛,該項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殘障人士、老人、視力障礙者解決出行問題。
幾年前尚有抵制自動駕駛的呼聲,一大理由是它剝奪了駕駛樂趣。現在不會再有人和大趨勢較勁了吧。樂趣固然很重要,它總可以被留下來成為一種選擇;而首先更有必要的是,讓所有人都有選擇的權力。這個讓一部分人先爽起來的産品,是時候實現共同富裕了。
這是我認為包括華為在内所有科技公司,涉足汽車,能帶來的最大的颠覆——一個“為了所有人”的視角,用技術讓世界變得更平,也讓汽車成為一個偉大的産品。
對于華為生态的力量,你一無所知
升華到這裡,已經過分妖豔了。
讓我們返璞歸真,看看華為具體做什麼。餘承東預告,今年底、明年初,華為将和小康發布一款全新豪華中型SUV,搭載HarmonyOS智能座艙,車機UI長這樣:
關于車型細節,華為上下緘默其口。江湖傳聞是一款徹底華為化的車型,全套采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和現款賽力斯不可同日而語。
可以确認的是,HarmonyOS是一個殺器,相對傳統車機,不是升級,而是升維。
華為認為,傳統車機有兩大短闆:一是信息孤島,很難跟其他設備互聯,比如你開車還是會用手機導航,支架YYDS;二是生态應用很少,更新很慢,談不上體驗好不好,畢竟壓根沒什麼能體驗的。
HarmonyOS從開發層面鋪路,掃清開發者重複、低效的勞動,讓碼農能夠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理想。首先不同設備均采用同一套OS,華為實現了系統的模塊化解耦,再根據各類終端需求進行彈性部署,像汽車智能座艙這樣重量級的産品部署也比較容易。
其次是開發模式。傳統的應用開發都是以設備為中心,開發出來就像一個個“煙囪”,很難實現互聯。HarmonyOS是基于場景化開發,提供一套APP代碼工程,其中代碼邏輯、數據以及前端UI實現解耦。在開發跨端應用時,業務邏輯和數據可以百分之百共享,再做前端UI适配,設備之間就能無縫流轉。
舉個例子,你手機上正在播放的音樂,拿到車機旁邊,就可以流轉到車機上播放,無縫、直達、且免安裝。開發者隻開發一次,做了手機和車機的兩個UI。
實際上,不隻是軟件,華為也在嘗試連接跨設備的硬件資源,形成異構組網的超級終端。比如你現在可以用大屏玩手遊,但是手機GPU的渲染力、算力偏弱,畫質拉垮,華為就可以用大屏的獨立顯卡來進行渲染,讓遊戲幀率提升1倍、分辨率提升2倍,體驗實現升維。以後車機應該也能這麼整。
最後是體驗保障,華為提供了從設計系統、到開發框架、編譯器、IDE、SDK的一整套開發全家桶。
什麼意思?比如跨端UI對動效、字體、色彩等等因素各有要求,華為就有提供成熟的設計規範、工具和資源庫。
更難的比如跨端調測。傳統方法是先對單設備進行測試,再結合場景對多設備進行測試;而華為可以支持多設備的一次集成測試,一發即可完成單設備以及跨端的所有的測試,提升開發效率。
對車機而言,這樣就能降低車端應用的開發成本,鼓勵更多應用盡快上車。
然而汽車并不是終點,隻是生态中的一個場景化設備。
根據華為的構想,未來多設備交互,不再是圍繞設備去獲取服務,而是設備理解你的需求,判斷意圖,能主動推薦、準備跨端服務。所有智聯設備會統一在一個人機交互入口,就是小藝。
舉個例子,你說“小藝小藝,我想看視頻”,就近應答的是音箱。傳統交互是無法閉環的,音箱會說“對不起我不會”。但在鴻蒙生态裡,音箱将知道旁邊的智慧屏可以放視頻,就會把指令傳過去,智慧屏開始播放。
再比如,深更半夜你被掃地出門躲到車上,多設備傳感數據将感受到人到車裡,所有的服務就跟到車裡,視頻、遊戲、有的沒的自動流轉到車機上。
小藝也做了完整的解耦化架構設計,也就是說,不隻是華為原生設備,所有搭載HarmonyOS和OpenHarmony的設備都能安裝小藝。有了小藝,就有鴻蒙生态的互聯和融合,在任何一個場景下,無論你用哪個設備觸達,小藝都将能感知并給出反饋,省去在設備之間配來配去、做邏輯組裝的過程。
HarmonyOS的軟總線能力,将實現所有設備、服務和人的互聯。可怕的是,HarmonyOS是華為2019年才發布的系統,迄今為止搭載設備數量已經超過1.5億;此外基于OpenHarmony、支持鴻蒙智聯的生态設備超過6000萬,它們同樣能夠共享鴻蒙生态。
這僅是一個開局。
如果硬扯回汽車,也就是說,除了本機功能,華為車機将能連接到其他生态設備和服務,成為超級終端,打開更多可能性。并且不僅是華為賽力斯,隻要搭載HarmonyOS的汽車都可以。對于車企而言,華為不是對手,也不是靈魂收割機,它在汽車場域仍舊想成為一個基建狂魔,提供萬物互聯的空氣。
被低估的跨界優勢
此外,華為還有兩個基于老本行的優勢應用。
(我被帶到相關實驗室去炫耀了一臉,但是并不給拍照存檔……)
其一是電機。華為從2018年從事電機研發,進展非常迅速,推出市場以前叠了好幾代,在業界是第一批量産油冷技術、量産多合一電機的企業。其DriveONE三合一電驅産品,能實現3kW/kg的超高密,體積和重量低于業界10%,NEDC效率達到88%,提供三種規格,參數都老吓人了:
源自華為官網
據工作人員介紹,電機對華為沒有難度,一切你聽過的領先技術,什麼碳化矽、高壓平台,華為都能做。
其二是AR-HUD,也是沒有難度。華為在光通信領域持續12年排名全球第一,在光學顯示芯片、自由曲面鏡、空間光學等方面有很深的技術積累,車載光是人眼所及的解決方案,難度降維了。
華為AR-HUD不隻是體積小、畫幅大、超高清,改善傳統顯示的完整度、清晰度、重影眩暈的問題,還可以提供智能場景的新功能:
由于它可以在前方7.5米位置呈現70寸畫幅的顯示,所以除了一般的儀表信息,還可以按車企需求提供貼合路面、覆蓋多車道的AR導航,可以精準标記出前方車輛和行人,也可以和實景地圖POI結合,在行駛過程中炫酷地實時顯示停車場、餐廳、加油站等立體信息。
此外,華為還解決傳統HUD亮度低、對比度低、圖像畸變等問題,據稱可以用AR-HUD看高清視頻,論尺寸和沉浸感,任何物理屏都打不過,畢竟地方就那麼點大。
除了華為賽力斯,上汽R品牌ES33也将搭載AR-HUD,此外紅旗、吉利、北汽也有應用計劃。
華為牛批的地方真的很牛批。車企也不用着急亮态度,用或者不用,都不會是一個選擇題,未來是不可避免總要和一家/多家科技生态糾纏在一起的。軟弱者才叫個不停,有效率的正在思考什麼是核心競争力,聰明的早就謀好出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