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條件好了,總有種“吃飯飯不香,喝水水不甜”的感覺。于是,又懷念起了那些碾磨出來的五谷雜糧……
“撚轉”是魯中農家人端午節前後的最佳美食。從地裡割幾把八成熟的麥穗進鍋煮熟,再放簸箕裡搓去皮。然後,把熟麥粒用石磨推成“撚轉”。在磨扇的碾壓下,“撚轉”或如粗面條狀、或如細筷子狀,長短不齊,粗細不均。它飄着淡淡的鮮麥清香,手抓即可食,美不可言。
喝麥仁飯,一般是在小滿節氣前後七八天,這時的麥穗飽滿卻未完全成熟。為嘗鮮,把新鮮的麥穗用柳條簸箕搓皮簸淨,再用水浸泡半天的時間,拿到大碾上粗qia破皮,即成麥仁。夾雜着清香味的麥仁飯,讓人味蕾大開。
吃炒面也有講究,拌着吃、喝着吃和幹吃。拌着吃就是加些開水攪成面團一口一口吃,喝着吃就是用開水沖成粥,這兩種吃法都還好吃。而幹吃就要巧吃,不會吃就嗆到氣管裡噴出炒面,引起不停的咳嗽。幹吃就是幹嚼,嚼在嘴裡是越嚼越多,越嚼越有味,再泯一小口茶或開水下咽,那才是回味悠長的感覺。
吃炒面也是魯中山區人的一大愛好。這裡說的炒面不是食品店賣的點心渣子,而是直接把麥粒幹炒熟,連麸帶皮的全麥面。
炒面是個技術活兒。首先要選籽粒飽滿、無雜質和黴變的優質小麥,用水沖洗幹淨後再曬幹。然後把曬幹的麥粒放進鐵鍋裡用麥草火溫炒,不斷攪拌翻動,讓其受熱均勻,炒至微焦即熟。
最後再上石磨慢推細磨,用細籮篩濾後即是“炒面”,可直接食用。那炒熟了的麥香味,會讓你滿口生津,吃了還想吃。
炒面是幹炒熟面,水分極少,可以長時間存放。存放得當,三年都不生蟲子、不發黴。
澱粉是将鮮地瓜切片,在太陽地裡曬成地瓜幹。然後,上大碾qia成粉面,再把粉面倒入濾布中,放在水中細濾。過濾出的粉面在沉澱數小時後撈出,曬幹成粉末後再次篩籮,即成澱粉。
北方的澱粉多是地瓜粉或綠豆粉,也叫生粉。這澱粉是農村人的一寶,它可以用來做粉條、粉皮、涼粉,做菜時也可以用來勾芡或做調料,還能用于中式點心的制作。
小時候,走姥娘家,總纏着妗子們給我加紅糖沖泡澱粉喝,這味道可以和現在市場上售賣的葛根粉、藕粉相媲美。
秋季,新鮮的小米下來後,農家人把它沖洗淘澇涼幹,然後上大碾qia,qia一遍,用籮篩一遍,再繼續qia,連續好幾遍過籮,直道把小米糁子全qia細了,就成了茶湯面。
“茶湯”吃起來很方便。用開水先在碗裡調入紅糖,再放入一調羹茶湯面,滾沸的開水沖泡,邊倒水邊用筷子調勻。
沖好的“茶湯”呈乳脂狀,凝稠褐色,綿軟香甜。一碗茶湯,就着酥皮火燒,心裡甜滋滋的。
唯有大碾qia細的茶湯面才能沖成“茶湯”。電磨磨的小米面比石碾qia的還要細,但沖出來後絕不是“茶湯”味。
北方的農家過年多喜歡蒸糕壇,這糕壇就是大黃米加紅棗蒸出的窩窩頭。金黃色尖尖的壇面上點綴着鮮紅色的小棗,紅白相間,煞是好看,隻看顔色就足以勾起人的食欲。
蒸糕壇要挑選粒大飽滿的大黃米上碾qia,幾遍qia幾遍過篩,qia篩成米面。先用開水燙一半面再加溫水揉成光滑的米面團,饧發一小時後揪劑搓捏成窩窩頭。把小棗洗幹淨控去水分,取出棗核,點綴在糕壇表面。
把窩窩頭上屜,蓋上鍋蓋開始蒸,開鍋二十分鐘後即蒸熟。掀開鍋,棗和米的香味兒撲面而來,香中有甜,甜中有香,入口軟且糯,年味濃濃!
困難時期,農家人常吃渣豆腐。這渣豆腐是把豆子放到大碾上qia成豆面,裡面還摻雜着不太大的碎糁子(也有人把qia的豆面放水浸泡,再在石磨上推成“豆磨糊”)。然後把它放到燒開的鍋裡,再放進葉類菜煮熟,點上“酸漿”,即成渣豆腐。
搽渣豆腐用的野菜五花八門。有青青菜、苦菜、婆婆丁、媽媽頭、車轍子,還有榆樹葉、榆錢、槐花、蘿蔔纓子、白菜幫子等等。
苔苔乎乎的渣豆腐,營養豐富,好吃抗餓,讓農家人狼吞虎咽。
現在飯店用碾碎豆腐做的“小豆腐”,品種很多,有野菜小豆腐、海鮮小豆腐、菇紮小豆腐,很好吃。隻是缺少了過去搽的渣豆腐那純鮮的農家味道。
推煎餅要先把脫粒的棒槌、小米、蜀黍等在大碾上qia碾三四遍,過籮篩細;然後用大盆把粉碎好的糧食加水摻和,放些“對沖”或磨糊水”,讓其自然發酵。浸泡十來個小時,再上磨推成糊,然後在型垛上燒火攤煎餅。
歲月悠悠,碾磨遠去,五谷雜糧不再受寵。
但那泥土的芳香,天然的糧食味道留在了心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