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中經典名句“早知道那天是最後一次握着你的手,我便死也不會放開。”、“有時候一個人對一個人的無情,背後是無盡的深情與無奈。”蘭陵王是誰?《蘭陵王入陣曲》講訴的又是什麼?本期戲劇文化為你解答。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将領,封爵蘭陵王。
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将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将其擊退。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着頭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讴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後曆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衆。前後以戰功别封钜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緻北齊後主高緯記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谥号武。
蘭陵王入陣曲
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後該曲定格為着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诏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隐筆錄》裡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複演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将其視為正統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着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