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說過:“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究竟馬革裹屍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感覺這是一種很壯烈的犧牲?本期民間故事為你介紹馬革裹屍的典故。究竟這馬革裹屍是為什麼能讓人振奮人心。
成語出處
南朝·宋·範晔《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成語典故
因功封侯
東漢初的名将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援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将軍。
時刻心系國家安危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尴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将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隻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将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将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隻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将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為國捐軀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衆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铄,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