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是漢傳佛教的典型人物他所說的“四安,四它,四要,四感,四福”是他最為經典的語錄之一,他教導了我們要提升自己的人品及如何為人處世。他的語錄不管是對僧徒還是平常人,都是一種寶貴的财富。本期的佛教人物帶你了解聖嚴法師的語錄精選。
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台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着作近百種。他的着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最多的是《寰遊自傳》及《禅修指引》,這些着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時,聖嚴法師圓寂,享壽78歲。
聖嚴法師語錄精選
四安:提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于少欲知足,安身—在于勤勞儉樸,安家—在于敬愛互助,安業—在于服務奉獻。
四它:解除困境的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境的存在,接受它—接受困境的事實,處理它—以悲智處理困境,放下它—處理後心無牽挂
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張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感謝—給我們曆練的機會,感化—用佛法轉變自己,感動—用行動影響他人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是最大的幸福,惜福—是最好的儲備,培福—時時都有福,種福—人人都享福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心随境轉是凡夫,境随心轉是聖賢
人生的目标,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
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喜愛的就想占有,讨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忙”沒關系,不“煩”就好。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隻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随遇而安,随緣奉獻。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心随境轉是凡夫,境随心轉是聖賢。
給人方便等于給自己方便。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于在意,同時也過于在意他人的評斷。
随時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結束語】聖言法師的語錄大部分是具有禅意的,對于陷入困境的人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财富,教導人們一些為人處世的哲理,讓人能夠樹立正确的人生觀世界觀,一心向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