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五是民間一個祈盼五谷豐登、迎接豐收的節日,俗稱“填倉節”。
所謂“填倉”,很好理解,就是用各種農作物填滿糧倉的意思,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人們最為關心的就是糧食生産——其實現在也是如此,民以食為天嘛!
在舊時,民間還有“老填倉”和“小填倉”的區别。農曆正月二十是小填倉,而正月二十五則是老填倉。不過慶祝的方式和節日活動内容倒是大體上相似。民間認為填倉節不僅要祭祀土地,還要祭祀磨神以及許多農具,因為如果沒有土地和農具,人們根本不可能種植莊稼,收獲糧食。
據說在西漢時期有個叫淳于衍的倉官,他為人正直善良,卻遭到他人的陷害。後來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貴,而被打入大牢,等着成為刀下冤鬼。
幸好,淳于衍有個聰明勇敢的女兒,她通過一些有良知的大臣向皇帝上書,終于救了父親一條性命。
後來,皇帝查明了原因,認為淳于衍不僅被人冤枉,而且還是個忠義之士。皇帝想讓淳于衍擔任更高的官職,可淳于衍卻覺得自己才德不夠,還是希望做個倉官。因為淳于衍為人正直,皇帝對他更加器重了,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生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定為“填倉節”。
關于填倉節的另一個故事
在很久以前,——具體的年代誰也記不清了。那一年發生了很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朝廷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依然要征收糧食。
有一位地方倉官,他看到這種民不聊生的慘景後很是痛心。他毅然開倉赈濟百姓,當然,他這樣做觸犯了國法,可他甯願自己被處死,也不願眼睜睜地看着老百姓餓死。
在百姓們把糧食運完之後,這個倉官就用一把火把糧倉給燒了。為了保全家人,他把自己也給燒死在糧倉裡。
老百姓對這位倉官又是感激又是敬佩。倉官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五日,于是後人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來紀念這位無名的倉官。
以後每到正月二十五日這天,人們就用煙灰在院牆内外做一糧囤,表示對那位無名倉官的懷念,當然,大家也是盼着在秋季能有個好收成。
不同的習俗,相同的願望
填倉節現在已經不流行了,但節日習俗我們還是可以了解一下的。
山西介休
人們用面粉捏成燈盞,這些燈盞自然千姿百态、造型各異,有小狗、小雞、元寶等等形狀。在盛滿食用油後,在晚上點燃放在屋子裡的各個角落。到了第二天,油炸之後就可以下肚了。據說這樣做可以讓家族迎來豐收,家人平安健康、人丁興旺。
昔陽縣
昔陽縣的節日風俗比較獨特,老鄉們用黃米面做成五谷和農具的形狀,像瓜果、谷穗、磨盤、碾子等等,都能是這種食品的題材。此外,還要用黃米面蒸一個人形,這個人形象征着那位倉官。
山西平遙
平遙縣的百姓們在填倉節時習慣蒸一種白面包紅糖的面餅,這種面餅多做成元寶或口袋的形狀。做成元寶形狀,是期盼在當年生活富裕、财源廣進;做成口袋形狀是希望莊稼長得好,把糧倉都填滿,那口袋就是用來裝糧食的。
山西壽陽
山西壽陽縣的填倉節習俗是在地面上畫一個大圈圈,并在裡面放上五谷,再用一塊大石頭給壓住,這就象征着家中糧食充盈、生活富裕。在舊時的習俗裡,人們還要在院子裡打草木灰,這種草木灰要用棍棒打得均勻一些才好。之後把草木灰撒在院子裡,撒成一個圈圈,這個圈圈就代表着糧倉。有些人家還要在這個象征性的糧倉旁邊畫出掃帚等等工具。
填倉節這天有些地方比較盛行吃魚,其實是取一個“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吃米糕則是希望步步高升,盼望生活越來越美好;在舊時的北京,每到填倉節全家老小都要吃烙餅,或者是薄餅卷菜,這是老北京的傳統吃法,象征着填飽肚子、生活吉慶有餘。
填倉節的禁忌
填倉節這天還有很多禁忌,農民不能在這天賣糧食,不過糧店可以在這天收購糧食。凡是在填倉節這天前來賣糧食的人,糧店都會拿出好飯好菜,熱情款待。此外,人們還要在家門口放上一些煤塊用來鎮宅。
填倉節反映的是古代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隻有先填飽肚子,人們才能有各種精神活動。而且填倉節已經是正月二十五日了,眼看正月就要過去了,人們也該提起精神去忙了,也正因如此,人們才希望能通過一年的辛勞換來豐收的成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