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閣拜相、位列封疆,這是為官者的終極夢想。然而真正能混到這個級别的總是極少數人。以清代而言,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侍郎、督撫的總數僅有幾十個,而官員隊伍卻有數萬人,顯然高官顯爵是遙不可及的。
既然在品級上不能有所突破,那麼剩下的就是求财了。和現在一樣,清代的各種官缺也有“肥、廋”之分,同樣的級别不同的崗位,經濟收入也是千差萬别。下面就來聊一聊清代幾個品級不高,但油水極高的幾個衙門。
位列第一的是内務府衙門
内務府是清代最龐大的衙門,官員隊伍總數多達3000餘人。内務府是清代特有的一個機構,專門服務與皇室,是皇帝後妃的後勤總部。
内務府官缺專為旗人而設,而且全都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内務府的最高長官是内務府總管大臣,人數不定,少則三人多則六七人,為正二品大員。
其下主要是司官(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等中下級官員。内務府管理皇帝的私人财産,供應皇宮大内的日常,在撈錢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清代有句話叫做“房新樹小畫不古”,就是形容内務府官員一夜暴富。總管大臣畢竟是皇帝的心腹,也不管具體事務,一般都是屬下的孝敬。而油水最多的就是郎中、員外郎和主事等官,他們負責具體采辦各種貢品,價格多少連皇帝也不知情。
内務府的賬目十分混亂,皇帝似乎也不願意過問,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己的家奴,肉爛了都在鍋裡。加上内務府是皇帝的小金庫,外廷的都察院、刑部也不好過問。
位列第二的是各省的鹽政
清代在全國各地設立巡鹽禦史,是管理鹽務的最高長官。但到了雍正以後,取消了巡鹽禦史,由當地的督撫兼任。這樣一來,實際負責管理事務的就是各省的鹽政(從三品)。
各省鹽政中,又屬兩淮、長蘆、兩浙三地的鹽政最富。鹽政衙門比較特殊,雖然是地方衙門,但又歸朝廷直管。鹽是屬于國家的戰略物資,屬于壟斷行業,利潤十分豐厚。
鹽政衙門将鹽引分批發給各地的鹽商,而鹽商按照每引鹽的價格給予回扣。清代的鹽商是出了名的闊綽,一任鹽政下來,少說能進賬數萬兩。而且有清一代,鹽政衙門也是貪腐大案的多發地,貪污高達百萬之巨的不在少數。
位列第三的河道衙門
雍正以後,河道分為北河、南河、東河,最高長官是河道總督。黃河、長江這兩條母親河,讓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頭疼。清代皇帝尤其注重治河,每年要撥出大量的款項修河。
河道總督自乾隆以後多以地方總督兼任,如北河河道由直隸總督兼任,南河河道由兩江總督兼任。實際管理河道事務的還是“管河道”,管河道是正四品官,屬于專職道員。其下還有同知、通判等官。
雍正以後一直到道光朝,戶部每年撥給河道的固定款項就有400多萬兩,在特殊年份還有所增加,甚至多達千萬兩之巨。
河道衙門的賬比内務府還要爛,因為治河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工程,用了多少石料、土方、人工很難查證。當時的人都說,10萬兩銀子真正能用到治河的有1萬兩就不錯了。剩下的全都進了各級官吏的腰包。一任河道下來,估計夠用好幾輩子了。
位列第四的是各稅關
清代在京師和全國各地設立了很多稅關,收取過往客商的雜稅。比如京師的崇文門稅關,山海關、殺虎口等都是屬于日進鬥金的稅關。
稅關的長官叫大使,大使不屬于正經的職官,而是朝廷臨時派遣的差事。全國各地的稅關管理十分混亂,對于如何收稅沒有統一的标準。可以多收也可以少收,全看稅關兵丁的心情。因此,稅關同樣也是一筆糊塗賬,沒人搞得清具體的收入。
皇帝對稅關的混亂管理也很清楚,但基本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這些稅關大使都是由八旗子弟充任。不過皇帝也做了規定,稅關大使的任期隻有一年,而且任過稅關大使的官員以後不能再次出任。
原因很簡單,皇帝任命稅關大使就是照顧他們,讓他們撈錢。但八旗子弟衆多,也要講究平衡,所以一年一任,利益均分。稅關大使的收入十分可觀,一年下來上萬兩銀子是不成問題的。
位列第五的鄉試考官
鄉試考官也不是正經的官職,同樣也是屬于差遣。其品級為原品,大多是翰林院編修、檢讨(七品)等出任。
鄉試正副主考負責的各省的鄉試,朝廷的選拔十分嚴格,加上朝廷對鄉試的各項規定又很嚴密,因此鄉試考官很少有營私舞弊的行為。不過,朝廷給予鄉試考官的待遇是很優厚的,戶部按例要給他們支取數額較大的路費開支,一般都是2000兩。
不過這筆錢鄉試考官一兩都花不掉,到了地方後,全都是各省負責。而且,鄉試完畢後,各省的督撫藩臬按照官場規矩,還有獻上一筆可觀的孝敬,這筆錢至少也在萬兩左右。
對于那些苦巴巴的翰林官而言,他們最期待的就是能放上一任鄉試考官,這樣既能赢得名聲,也能獲取一筆不小的收入,足夠他們在京城開支幾年了。
當然,清代油水多的衙門不僅僅是上面幾個,還有銅政、礦政、織造等衙門。這裡就不在多加贅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