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芣苢感悟

詩經芣苢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8:02:48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芣苢,即車前草。《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這一篇看起來很單調的重疊,卻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斷重疊中,産生了簡單明快、往複回環的音樂感。同時,全詩三章十二句,隻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撷,是不斷變化的,在這六個動詞的變化中,又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沒有寫采芣苢的人,讀起來能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出來。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袅袅,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這種至為簡單的文辭複沓的歌謠,确是合适于許多人一起唱,若是一個人獨自淺吟低唱,那便詩的意境全無。曾有文人模仿《芣苢》作詩“點點蠟燭,薄言點之。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這種模仿實為不倫不類。試想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興高采烈,采了又采,用這複沓的調子表現出勞動的歡欣與熱情,再恰當不過;可是一個人獨自在家把蠟燭芯剪了又剪,還唱道“剪剪蠟燭,薄言剪之”,這個人多半腦子有點問題,哪還有詩的意境。這個模仿完全是文人制造出來的滑稽。而方玉潤的想象甚是切合詩的意境,每到春天,成群的婦女在平原曠野,一邊采着嫩葉,一邊唱着“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2

這種簡單明快、往複回環的節奏,在持續過程中構成了變化,一強一弱,一張一弛,一陰一陽,這些變化突破了單調與沉悶,産生出層出不窮、五彩斑斓的美感來。

這種美妙的感受來源于平凡的生活,來源于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不會去深究這當中的道理,而是憑着直覺和天性去追尋自然的節奏變化。他們扛着沉重的木頭喊着号子,拉着長長的纖繩哼着調子,哄着嬰兒入睡唱着曲子,這些依循節奏感而運動的天性是神奇的,這些類似于“嗨喲嗨呦”的富于韻律感的聲音在不知不覺中就産生了美。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3

劉易斯.托馬斯在《細胞生命的禮贊》一書中說:“人類普遍地表現出創作音樂和欣賞音樂的需要。我不能想象,甚至在我們最古老原始的時代,當一些天才畫家在洞穴裡作畫之時,附近就沒有一些同樣具有創造才能的人在創作歌曲。唱歌象說話一樣,乃是人類生物性活動的主導方面。”看來,那些美妙的藝術并不隻是來自于曲高和寡的高高的殿堂,它也可以來源于最最平凡的生活。那些搖籃曲、小夜曲的節律不正是與“嗨呦嗨呦”這樣富于韻律的聲音一樣,來自于生活的體驗、生命的感悟嗎?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4

文學藝術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這種直接而深刻的生命體悟之中,而這種生命體悟又來源于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法”即效法,“自然”則指宇宙間一切不是人工創造的東西。

或許你曾迷戀于《二泉映月》的婉轉旅律,或許你常陶醉于《月光奏鳴曲》的浪漫憂傷,或許你正癡迷于《夏日香氣》的清新芬芳。蓦然回首,這些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無不來源于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蟲嘶蟬鳴。在魯迅的百草園裡,油蛉也會在那裡低唱,蟋蟀也會在那裡彈琴,真是奇妙呀,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不隻是生命的延續,美滿的生活,還有藝術的熏陶。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5

文學藝術并不是那浮在雲端的高不可攀的神靈,再高深的文學藝術都是根植于大地,在我們觸手可及的身畔醞釀滋長。可不是嗎?《詩經——芣苢》中無論是簡單明快的勞動歌謠,還是重章複沓的詩詞,都是來自那最普通的生活、最深厚的土地啊!

詩經芣苢感悟(最美詩經周南.芣苢)6

gKz}�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