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3 11:57:03

當孩子升到中班時,有家長就開始焦慮:

公辦幼兒園為什麼不提前教點小學知識?(不理解)

該不該上個學前班過度?(猶豫)

提前學了孩子會不會厭學?(擔心)

關于如何做幼小銜接,确實是這個階段的父母常談常新的問題。

也有個别觀點說,“關鍵是幼兒園老師水平層次不齊”,我表示不同意。就目前了解,正規幼兒園錄取的老師都是專科本科畢業。層次不齊?能不能教了?有偏見成分。

這裡要說的是——不是誰教不教的問題,是該不該學“小學内容“問題。

怎麼看?

  • 客觀看: 拼音算數在什麼教材裡,就該由什麼階段的老師教學。不是責任問題,是适合與否。
  • 科學看:到什麼時間幹什麼事情,幼兒園該注重的是各種習慣和興趣的培養。
  • 具體看: 學齡前要準備,但方法要适中,并不一定是提前教授。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幼兒園不讓小學化教育)1

幼兒園為什麼不讓小學化教育?

一、細說“幼兒園為什麼不讓小學化教育?”1.幼兒園不允許小學化教育

有心的家長都查看學習過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南》中科學的提出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特點和教育建議。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兒”,“嚴謹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近幾年,國家教育部多次發文,三令五申不允許幼兒園小學化教育,全國各地都開始整治小學化傾向。并且要求小學進行零起點教學。

以上有科學的幼兒發展參考指南,有政策規定配套舉措。幼兒園不教、不允許、不敢教小學内容。

2.幼兒園不适合小學化

小學化傾向,一是體現在提前為幼兒教授小學的知識,二是教學的方式不合适,如講授式、寫作業、考試等等。

3-6歲孩子學特點:

  • 其一,3-6歲孩子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學習。
  • 其二,3-6歲孩子在玩中學習,注重學習的情緒。孩子對端正上課隻能持續在前10分鐘,不能保證情緒愉快的玩耍中探索。
  • 其三,3-6歲孩子是培養學習興趣的階段,有了興趣就有好奇心,孩子會保持學習興趣,避免厭學。

案例:

老師發現中班蘇蘇小朋友有一個問題,每當聽老師講故事,她的眼睛總盯着故事書找字,不參與小朋友們想象、續編、創編故事。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出版”書,蘇蘇每次都以不會畫不會編為由,一直沒有完成。

和家長交流才知道,媽媽天天讓蘇蘇認字,家裡貼的到處都是字卡,還買了小白闆。以“天天,白天的天”的方式組詞識字,家裡講故事也用指字、讀字的方法。

所以老師講故事時,蘇蘇隻關心字的樣子,對内容自然少了趣味。想象力、創編能力都受到了限制。重視記憶不重視思考,影響了積極參與系列活動。

對孩子來說,凡是單一、枯燥、機械的教授,都屬于低效學習。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幼兒園不讓小學化教育)2

小學化有什麼危害?

3.小學化有什麼危害?

一位優秀的小學老師分享,“抓成績先抓學習興趣,學習有興趣,不愁成績上不去,家長奔着成績去就太短視和急功近利了”。“強扭的瓜不甜”也可以用在學習上。

一個親戚小朋友,大班時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算術,從10到100以内,天天2-3頁作業。每天隻要一寫作業就哭,數棒都快不夠用了。後來上一年級,成績雖然沒有落後,但是開始的厭學,三四年級後成績也下降了,直至今年中考還是成績一般的狀态,爸媽束手無策,孩子表示“不愛學習,想趕快長大畢業”。

為什麼很多孩子厭學有問題,家長有沒有找過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适合的年紀,學了不該提前學的東西,把孩子對于文化探索的興趣提前抹殺。于是大學開始放棄學習,畢業再不願拿起一本書。

有家長講的很有道理。孩子上了小學,老師講的都已經學過,輕而易舉無需用功,學習習慣怎麼培養?繼續強制孩子,聽過的也要再聽一遍?學習的樂趣在哪裡?沒有了學習動力、好的學習習慣和成就感。

不知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如今孩子學習有一個現象,幼兒園學小學内容,小學學初中知識,初中學高中,高中學大學,大學回去學幼兒園該學的東西”。因為很多大學生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成問題,而這些都是幼兒園時期該學的。還有孩子心情不好就結束生命,這個又該什麼時候學?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太功利了?

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這才是教育該有的。都提前了,後面怎麼辦?

家長和孩子要做些什麼準備?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幼兒園不讓小學化教育)3

家長和孩子要做些什麼準備?

二、家長和孩子要做些什麼準備?

重點是各種習慣養成。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兒園小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會跟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壞習慣成自然,很難更正。

1. 生活習慣

飲食習慣:為孩子調節飲食結構,盡量色香味俱全,讓孩子均衡攝入營養。另外進餐不批評,引導孩子好好吃飯不挑食,少買少吃零食,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保證。

衛生習慣:每天早晚洗漱,有勤洗的習慣,也可以鍛煉洗點小衣服。重點是指導孩子自己完成。

備忘練習:上小學後有作業,雖然起初老師有發給家長,但是孩子要養成自己記事習慣。所以到幼兒園大班,老師會給孩子留小任務,家長可以先問問孩子,讓孩子有意記事。

勞動習慣:書包整理是上小學基礎課,孩子能自己整理帶的書籍、作業本、學習用具。上小學前,刻意指導孩子整理自己的衣帽、玩具、書包等生活用品;家裡開飯前為家人拿碗筷、參與打掃衛生等幫忙做事的習慣,有勞動的責任意識,從上幼兒園開始。

交友習慣: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分工合作,遇到問題一起解決,有自己的朋友。

生活有好習慣,也有助于學習習慣的培養。

2.學習習慣

第一,遊戲習慣。

遊戲有兩個階段,娛樂和工作,按照蒙台梭利的教育,孩子專注操作是工作的狀态,也是學習的高境界。按照遊戲水平的劃分,高級的遊戲是有目的、有思考、創造、合作等。依據年齡不同,這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看似玩耍遊戲,沒有那麼簡單。比如說玩樂高、積木、棋牌都可以促進大腦發育。與同伴遊戲,有合作交流,溝通,解決矛盾等社會能力發展的體現。

第二,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直接影響孩子寫作、語言理解、思維發展等。

  • 閱讀安排:每天有閱讀、遊戲時間的安排,如同上小學後的寫作業。把閱讀當成習慣。
  • 閱讀方式:第一階段親子閱讀,采用父母為孩子講故事,一歲後引導孩子為爸媽講。第二階段,孩子自己閱讀。
  • 閱讀種類:低齡孩子主要讀繪本,隻要孩子想讀、喜歡讀。到小學階段就有閱讀和識字基礎 ,嘗試讀小說,可以提升閱讀理解和速度。
  • 提供支持:每月有去圖書館書店借書、買書的習慣,家裡有固定的書房或書架的空間。

第三,思考習慣。

孩子的記憶,誦讀幾遍就會,但是随着時間推移,很多忘記的也快。怎樣學習又提升能力,又不擔心忘記?就是思考的習慣。

案例:一個應用練習,小兔子排隊

爸爸說:“看,小兔子要排隊,黑兔子白兔子黑兔子白兔子……這是有規律排序。”

媽媽說:“小兔子排隊,你發現了什麼?”孩子發現兔子有白有黑。“你還發現什麼秘密?”孩子通常會發現:他們一隻黑兔子一隻白兔子,一隻黑兔子一隻白兔子排隊。"我們找找家裡有沒有這樣的排隊"。

前者是教授型,讓孩子去記憶和被動接受概念。後者是啟發型,給孩子思考的機會,結合生活更是運用的層面。

給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就是發展孩子思維。

論述幼兒園教育為什麼不能小學化(幼兒園不讓小學化教育)4

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最好的幼小銜接

一位媽媽講“我是看明白了,孩子一出生是希望健康,上幼兒園了追求聰明,上學要求學習好。當孩子生病了,一切皆可抛。隻要病好了,又回到學習上,着魔一般。”

該走的路走好,才能迎接後面的風雨彩虹。要健康,品德好;聰明,有自信;好奇,愛學習。如此優秀的孩子,還擔心什麼成績分數?

最難叫醒得是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而不是學習不好的孩子,沒有笨小孩,方法最關鍵。另外,初中前重點是學習興趣,隻要有學習能力和動力。

做好以上生活、學習兩大塊準備,孩子小學學習、生活就會相對容易。希望家長從觀念上認識,從行動上去實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