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衣物整理師?作者:林蔚“爸爸在推測逝者生前的想法”“可逝者不會說話啊”“他們确實沒法像活着時那樣說話,所以我們要試着解讀他們的想法,仔細研究裝在這個盒子裡的遺物,推測逝者想傳遞的聲音,像拼圖一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我的衣物整理師?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作者:林蔚
“爸爸在推測逝者生前的想法。”“可逝者不會說話啊。”“他們确實沒法像活着時那樣說話,所以我們要試着解讀他們的想法,仔細研究裝在這個盒子裡的遺物,推測逝者想傳遞的聲音,像拼圖一樣。”
聆聽逝者的聲音,并傳遞給他們最親近的人,這是網飛新播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裡“天堂移居”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年度催淚劇”,靈感來自韓國作家金玺别的散文集《離開後留下的東西》。它聚焦“遺物整理師”這個聯結逝者和生者的特殊職業,通過死亡背後的故事展示人間百态,也讓我們直面“死亡”這一禁忌話題。
“有人離去時,我的工作就開始了。”不過遺物整理師所面對的,通常都是非正常死亡,比如孤獨死、兇殺案等。親屬不願或不敢面對時,就由遺物整理師來幫逝者完成“最後一次搬家”任務:扔掉垃圾、滅菌除臭,然後将重要的遺物打包到一個黃色方盒裡,交給遺屬。
這些寫着逝者名字和“祈故人冥福”字樣的小黃盒,濃縮了一段段人生故事,也寄托着逝者的所思所感,隻有用心聆聽才能理解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
比如第一集裡工傷去世的青年金宣宇。“天堂移居”老闆韓靜佑帶着兒子韓可魯來收拾遺物。韓可魯看到泡面、便利店賬單和芳香劑,推測逝者愛吃杯面,喜歡便利店的紫菜包飯,對氣味敏感。但仔細觀察其他遺物,父親韓靜佑最終拼出了一個更立體的金宣宇。這個一邊打工一邊備考大學的青年,出身貧寒,所以總吃泡面和打折飯團;他愛整潔,所以才會在意自己的髒指甲和工作帶來的氣味;金宣宇的心願寫在牆上的小紙條裡——努力成為正式員工,為父母分憂。
并不是所有的逝者聲音都有接收者。有的,是對方不願聽;有的,是找不到人聽。
死于醫患糾紛的丁醫生,出身優渥,父母對其遺物卻避之不及,隻因為遺物訴說了一段不為世俗接納的愛情。還有孤獨死去的失智老人李奶奶。她并非沒有親屬,但兒子兒媳隻留下冰冷一句:“除了現金和存折,其他垃圾都扔掉!”是韓可魯在遺物中看到了老人對孩子的愛,堅持查訪老人生前行蹤,才最終揭開謎底。原來李奶奶生前日複一日地去銀行取錢,又不停地給西裝店打無聲電話,隻因為一直珍藏着兒子送的保暖衣,心心念念要攢錢給他訂做一套西服。這時,兒子終于羞愧地大哭起來。
催淚并不是《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的目的。這部劇借逝者引出空巢老人、醫患糾紛、暴力約會、同性戀情等社會議題,但沒有狗血劇情,也沒有刻意煽情,隻是通過各種細節娓娓道出人間冷暖。而這種溫和克制的叙述風格,更具直戳人心的力量。就像死于暴力的幼兒園李老師。遺物越呈現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就越讓人感受到兇手“等不到就毀了你”的冷酷殘暴。
作家金玺别自身就是資深遺物整理師。他認為人們對死亡存有偏見,一旦聽聞附近有人離世,首先想到的是惡臭和不吉利,繼而隻會擔心房價是否受影響。然而死亡又是一個所有人無法回避的話題。看過劇中這些逝者的故事,我們最終領悟到了什麼?
韓可魯找到的答案是:“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來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僅此而已。”
身為亞斯伯格綜合征患者的韓可魯,人際交往上存在情感溝通障礙,但又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和洞察力。父親的驟然離世令他一度陷入混亂,從天而降的黑市拳擊手叔叔又将生活攪得天翻地覆。但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遺物整理,借助聆聽和傳遞死者信息,可魯最終治愈了喪父之痛,學會坦然面對生離死别。
因為父親說過:“即使你看不到某個人,也不代表那個人不在身邊,隻要你們記住,他們就不會消失”。(林蔚)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