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一線城市,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北上廣深”。那麼,誰會成為繼北上廣深之後的第五座,甚至第六座一線城市呢?了解我國城市GDP的人可能都很清楚,如果光看GDP,可能最有希望追上北上廣深的是直轄市重慶和一般地級市蘇州,其次便是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四大副省級省會城市。這六座城市也剛好和四大一線城市組成了我國城市十強。本文,我們将全面解析哪些城市最有可能率先升級為一線城市。
首先,從上圖不難看出,重慶的面積相當于另外9城的總和,即便是人口,也比上海高出800萬,更是同為新一線城市杭州、武漢、南京等城市的2.5倍以上,可以說重慶是名副其實的省的體量,所以參與城市競争,無論是在總量還是在人均上,都欠妥。另外,地級市蘇州由于城市級别僅限于地級市,因此除了經濟,在資源以及科教文衛上很難和直轄市或副省級城市相提并論。所以,和四大一線城市相對應的四大新一線城市也就呼之欲出了,它們便是成都、杭州、武漢、南京。
四大一線城市
那麼問題來了,這四座準一線城市,和北上廣深之間的綜合實力懸殊到底有多大呢?誰更接近一線城市呢?在各單項核心指标上,四大一線城市相互之間的優劣勢以及綜合實力分别如何呢?果真和GDP位次一緻嗎?以及四大新一線和它們之間的差距如何呢?……就讓我們帶着這一系列疑問,正式開始本文18項核心指标的揭秘之旅。
四大新一線城市
一、土地資源:1、杭州16850km²;2、北京16410km²;3、成都14335km²;4、武漢8569km²;5、廣州7434km²;6、南京6587km²;7、上海6340km²;8、深圳1997km²;從土地資源來看,杭州、北京雙雙超過1.6萬km²,相當于8個深圳,以及2.6個上海。由于面積象征一座城市的發展空間和舞台,因此地大物博的城市無疑擁有更海闊天空的潛力。反觀深圳,由于受限于狹小的地域局限,現在發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瓶頸。
二、建成區面積:1、北京1599km²;2、上海1371km²;3、廣州1351km²;4、深圳1217km²;5、武漢1198km²;6、成都1032km²;7、南京939km²;8、杭州706km²;從建成區規模上來看,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面積最大的北京和杭州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北京一騎絕塵傲視群雄,杭州則成為唯一低于900km²,甚至和僅有自己八分之一的袖珍城市深圳相比,也僅有其的58%。反觀武漢,成為四大新一線中唯一能和北上廣深相媲美的,甚至和深圳已經是毫厘之差了。
三、總人口:1、上海2500萬;2、北京2200萬;3、成都2100萬;4、廣州1900萬;5、深圳1800萬;6、武漢1250萬;7、杭州1200萬;8、南京950萬;在城市建設和發展第一大決定性因素上,北京和上海果不其然優勢明顯。反觀廣州和深圳,不僅雙雙低于2000萬,而且還被成都反超,足足相差了兩三百萬人口。武漢雖然在人口上高于杭州和南京,但是和北上廣深的差距依舊十分明顯,尤其是六朝古都南京,更是成為唯一低于千萬級别的。
四、人口淨流入:1、深圳1215萬;2、上海1018萬;3、廣州914萬;4、北京797萬;5、成都593萬;6、杭州398萬;7、武漢326萬;8、南京221萬;在象征城市經濟活力和城市輻射力的人口流動指标上,四大一線城市毫無懸念地壟斷前四。杭州則再次問鼎新一線城市,緊随北上廣深之後。而人口最少的南京,在人口流入指标上,同樣是乏善可陳,再次墊底。而從決定性因素人口來看,南京似乎已早早失去競争懸念。
五、人口密度:第一檔:深圳;第二檔:上海、廣州;第三檔:成都、武漢、南京、北京;第四檔:杭州;在象征城市人口向心力的人口密度指标上,面積最大和最小的杭州、深圳可謂是上演了驚天大逆轉,不僅首尾互換,深圳足足是杭州12.4倍。即便是人口最多的上海,也和深圳相差了2.2倍。而從人口密度來看,杭州似乎已經提前出局一線之争。
六、GDP總量:1、上海4.32萬億;2、北京4.02萬億;3、深圳3.06萬億;4、廣州2.82萬億;5、成都1.99萬億;6、杭州1.81萬億;7、武漢1.77萬億;8、南京1.63萬億;在第一大經濟指标上,八城雖然全部位列全國十強,但是彼此差距卻大相徑庭。其中,上海和北京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超4萬億的城市,深圳則是第三個超3萬億的城市,緊随其後的是廣州、重慶兩座2.8萬億的城市。四大新一線則全部低于2萬億,均不及北京、上海的一半,即便是和一線中最低的廣州相比,差距也有1.42倍-1.73倍。如果光看GDP的話,似乎有點遙不可及。
七、GDP增速:第一檔:成都、南京、武漢、深圳、杭州;第二檔:北京、廣州、上海;從過去十年的GDP發展速度來看,作為四大一線城市的北上廣深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疲軟“。除了新興城市深圳,另外三個老牌城市全部低于9%,上海更是僅有8%,反觀四大新一線,除了杭州錯失10%外,另外3城全部高于10%,其中成都足足比上海快了31%,南京和武漢則近乎于齊頭并進。
八、人均GDP:1、北京18.39萬;2、南京17.57萬;3、深圳17.46萬;4、上海17.38萬;5、杭州15.18萬;6、廣州15.12萬;7、武漢14.38萬;8、成都9.52萬;作為一線城市重要硬性指标,同時也是象征發達程度的人均GDP上,僅有成都低于2萬美元的發達标準線,不僅如此,和榜首的北京相比,更是相差了1.93倍,即便是和倒數第二的武漢相比,也相差了1.52倍,從這一指标來看,成都似乎也已無緣一線城市之争。反觀南京,不僅力壓深圳、上海,僅次于北京,而且還領先廣州16%。
九、人均收入:1、上海7.8萬;2、北京7.5萬;3、深圳7.08萬;4、廣州6.88萬;5、杭州6.77萬;6、南京6.61萬;7、武漢5.09萬;8、成都4.57萬;在象征城市營商環境和富裕程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北上廣深再次壟斷前四。杭州、南京雖然略遜一籌,但卻已無限接近一線城市水平。反觀武漢和成都,不僅全部低于6萬,而且距離6萬均有3-4年的差距。而從城市富裕程度來看,武漢和成都似乎也已雙雙出局。
十、人均社消:1、南京8.48萬;2、上海7.27萬;3、北京6.79萬;4、杭州5.65萬;5、武漢5.52萬;6、廣州5.42萬;7、深圳5.41萬;8、成都4.42萬;在城市消費力方面,六朝古都南京可謂是一鳴驚人,不僅完勝北上廣深,而且對第二上海的優勢足足有16%,對深圳的優勢更是高達57%。另外,杭州和武漢同樣是雙雙擊敗廣州和深圳,唯獨成都拖後腿。這也是截至目前,四大新一線城市首次全面占優。
十一、财政收入:1、上海7771億;2、北京5923億;3、深圳4257億;4、杭州2386億;5、廣州1883億;6、南京1729億;7、成都1698億;8、武漢1578億;在财政收入上,上海成為唯一超過6000億的城市,比第二的北京高出31%。北京雖完敗于上海,但卻也以39%的優勢完勝深圳。杭州則以27%的優勢力壓廣州跻身前四。相比于以上城市的泾渭分明,南京、成都、武漢三城之間則競争尤為激烈,差距均在10%以内,尤其是南京和成都僅僅相差2%。
十二、房價:1、深圳6.94萬;2、上海6.79萬;3、北京6.51萬;4、廣州4.67萬;5、杭州3.86萬;6、南京3.72萬;7、武漢2.03萬;8、成都1.69萬;房價可以說不僅是一座城市綜合經濟實力的象征,更是一座城市品牌價值的充分體現。城市缺乏足夠核心競争力的話,其經濟自然難以支撐更高的房價。因此,北上廣深在房價上曲高和寡也就不足為奇。反觀四大新一線城市,地處長三角的杭州南京不僅完勝内陸城市武漢和成都,而且彼此也是難分伯仲。其中土地資源緊缺的深圳,房價更是被譽為天府之國的成都4.1倍,差距還是相當令人瞠目結舌的。
十三、地鐵裡程:1、上海801km,新增102;2、北京762km,新增57;3、廣州589km,新增58;4、成都518km,新增0;5、武漢435km,新增96;6、南京427km,新增49;7、深圳419km,新增8;8、杭州341km,新增35;地鐵,可以說是象征一座城市城建的靓麗風景線。而在地鐵建設上,除了深圳因為受地域狹小限制外,另外三座一線城市則全部突破500km,穩居全國前三甲。不僅如此,近年來,深圳還迅速被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超越,随着2022年杭州亞運會前夕的新一輪地鐵開通潮的即将到來,深圳極有可能被杭州反超而墊底八城。
十四、建築業:1、北京12905億;2、武漢10591億;3、上海8277億;4、成都6754億;5、廣州5957億;6、杭州4925億;7、深圳4777億;8、南京4533億;在象征城市城建硬實力以及城建投入的建築業方面,北京以絕對優勢傲視群雄,即便是擁有中建三局、中鐵大橋局、中鐵十一局、葛洲壩等建築業四大翹楚的武漢,在北京面前,也隻能甘拜下風。不過随着2021年底三峽集團的回遷武漢,2022年,武漢極有可能反超北京成為全國基建第一城。相比之下,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則均不及武漢一半。
十五、科教(211院校):1、北京26所,共計大學93所;2、上海10所,共計大學63所;3、南京8所,共計大學53所;4、武漢7所,共計大學82所;5、廣州4所,共計大學83所;6、成都4所,共計大學65所;7、杭州1所,共計大學40所;8、深圳0所,共計大學14所;在科教資源上,南京和武漢的表現可謂是技驚四座。不僅完勝廣州和深圳,即便是和上海相比,也足以相提并論,尤其是武漢在大學的絕對數量上,更是完勝上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杭州和深圳,尤其是作為計劃單列地級市的深圳,被省會廣州吸得一所屬于自己的雙一流大學都沒有。這也必将導緻深圳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彈藥和後勤保障。
十六、人才:第一檔:北京;第二檔:上海、武漢、南京、廣州;第三檔:成都、杭州;第四檔:深圳;在左右城市命運的人才方面,除了武漢反超南京外,其它結果幾乎和科教如出一轍。這也充分說明了科教的重要性。尤其是杭州和深圳,可能會迎來巨大的挑戰。
十七、文旅:1、北京6225億;2、上海5357億;3、成都4664億;4、廣州4455萬;5、杭州4005億;6、武漢3571億;7、南京2785億;8、深圳1709億;即便是在文旅方面,北京和上海同樣是以絕對優勢領先,雙雙突破5000億。天府之國成都則力壓廣州、杭州,跻身前三。相比之下,土地資源緊缺的深圳,自然在文旅上略顯囊中羞澀,不僅隻有北京的27%,即便是和同省的廣州相比,也相差了2.6倍。
十八、醫療:第一檔:北京、上海、廣州;第二檔:南京、武漢、成都;第三檔:杭州、深圳;從象征醫療實力的頂尖醫療機構數量上,北京、上海、廣州雖然穩居前三,但彼此差距卻也十分明顯,三城之間想要超越對方都十分困難。相比之下,南京和武漢則近乎于毫厘之差,随時都有可能完成位次互換。有意思的是,面積最大和最小的杭州、深圳,竟然在醫療上默契地淪為陪襯。
轉眼即逝,八座頂尖城市的18項核心指标已經全部盡收眼底,相信在看完本文後,大家最關心的一系列疑問的答案也已相繼迎刃而解,最後,便讓我們一起看看最終的綜合實力對比結果:1、北京綜合得分120,共計7項第一,0項墊底;2、上海綜合得分117,共計5項第一,1項墊底;3、廣州綜合得分81,共計0項第一,0項墊底;4、深圳綜合得分74,共計3項第一,5項墊底;5、成都綜合得分68,共計1項第一,4項墊底;6、武漢綜合得分66,共計0項第一,1項墊底;7、南京綜合得分64,共計1項第一,4項墊底;8、杭州綜合得分58,共計1項第一,3項墊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