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兩個“足”部漢字:“踼”、“蹲”。注意,第一個字是“踼”,不是“踢”;第二個字“蹲”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收在國家語委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蹲”,“亞洲蹲”的“蹲”。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踼。讀音有三個:
(一)tá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踼,跌踼也。從足,昜聲。一曰搶也。”最後這個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寫作“槍”。形聲字。許慎給了兩個本義:
本義之一:跌,跌倒。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直接說:“踼,跌也。今本作‘跌踼也’,恐是誤倒。”就是跌倒,用本字解釋本字,也不妥。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六引《倉颉篇》:“踼,失跡也。”左思《吳都賦》:“魂褫氣懾而自踢䟮者,應弦飲羽。”李善注引劉逵曰:“‘踼、䟮,皆頓伏也。’《聲類》曰:‘踼,跌也。’”
(跌倒)
本義之二:抵拒。就是《說文》所說的“一曰搶也。”這裡的搶,應為“槍”,不是打仗用的“槍”,槍在《說文》中的解釋“歫也”,就是相迎鬥争之意。
(二)tǎ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伸足卧。《集韻·蕩韻》:“踼,申足伏卧。”其實就是躺。
(三)shāng。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于“矍踼”這個詞,指驚動貌。《集韻·陽韻》:“踼,矍踼,驚動貌。”《漢書·揚雄傳》:“河靈矍踼,爪華蹈衰。”顔師古注:“矍踼,驚動之貌。”
踼的小篆寫法如圖:
(踼的小篆寫法)
2、蹲。讀音有六個:
(一)dūn(舊讀zú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蹲,踞也。從足,尊聲。”形聲字。本義是坐。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引《字林》:“踞,謂垂足實坐也。”這跟蹲字現代漢語的常用義不同。
(垂足實坐)
《廣韻·魂韻》:“蹲,坐也。”比如《莊子·外物》:“任公子為大鈎巨缁,五十轄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成玄英疏:“蹲,踞也,踞,坐也。”任公做成了巨大的釣鈎和釣絲,用五十頭牛作為魚餌,從在會稽山上,把釣竿放在東海裡面,天天在釣魚,整整一年也沒有釣到魚。任公子是坐在山上的,因此用蹲。不用坐。坐的古義是坐在腳後跟上。
此外,蹲還引申為物體立在地面。比如杜甫《石筍行》:“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
(石柱蹲立)
本義之外,蹲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虛坐,兩腿彎曲如坐,而臀部不着地。這個意義是現代漢語蹲字最常用的意義。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七:“蹲,猶虛坐也。”比如《東周列國志》第十四回:“那昏君因足疼,做一堆兒蹲着。”《紅樓夢》第三十六回:“一蹲身,剛剛的坐在襲人方才坐的地方。”網上争論的外國人不會的“亞洲蹲”中的蹲,也是這個用法。
(亞洲蹲)
(2)呆着。比如《老殘遊記》第一回:“這麼長天大日的,老殘,你蹲在家裡做甚?”
(3)書法術語。指用筆的輕頓。明代張紳《法書通釋·八法篇》:“側者,點也,而謂之側者,側下筆使筆鋒右顧,審其勢而側之,故名。若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蹲鋒向背之勢矣。”
(《蘭亭序》中的永字)
(4)控制或延緩植物生長。作物定苗後,為防徒長,不予灌溉,進行深中耕,使根群向縱深發展。擴大吸收面積,以助積累養分,更利植株生長。這種做法,叫“蹲”。李準《參觀》:“讓小麥下邊幾個節不拔那麼快,蹲一蹲。”
(二)cú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法有二:
(1)同“壿”。舞貌。比如《詩·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毛傳》:“蹲蹲,舞貌。”實際上就是敲起鼓兒跳起舞的樣子。
(2)方言。腿、腳猛然落地受了傷。如“蹲了腿”,也有地方讀cuán。
(三)zūn。這個讀音也出自《集韻》。同“(左尊右鳥)”,一種野雞名。
(四)cǔn。這個讀音也出自《集韻》。聚集;叠合。《集韻·混韻》:“蹲,聚也。”《左傳·成公十六年》:“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劄焉。”杜預注:“蹲,聚也。”潘尪的兒子黨和養由基把皮甲重疊而射它,穿透了七層。
(養由基像)
(五)cuán。這個讀音也出自《集韻》。用于專用詞“蹲(左足右元)”。聚足。
(六)qǔn。這個讀音也出自《集韻》。用于專用詞“蹲循”,緩意;卻退。
後面五個讀音,現代漢語均不常用,漸成冷僻,退出實用。
蹲的小篆寫法如圖:
(蹲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4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