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蒲彩軍
(轉自 群文閱讀 微信公衆号)
怎樣才是一堂真正的群文閱讀課?
首先,有“群文”,關聯性強,閱讀載體豐厚。需要以議題為核心,選取一組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闡述議題内涵的結構化文本;選文之間要有關聯,互相印證、互相說明。
其次,有“群聚”,整合文本,厘清議題内涵。以議題為主線,梳理文本信息,由表及裡,多角度、多層面揭示議題的含義。
最後,有“群構”,平等交流,師生思維碰撞。群文閱讀課堂強調師生的同時出發與同時到達,這是與單篇教學很大的不同。單篇教學常常是教師主導,引導、提示學生走到預設好的目标。但群文閱讀不像傳統教材,一切都已預設好,它強調師生站在同一個起點,拿着同樣的文本,一起去理解文本中的觀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此外,還要看課堂上是否發生了真實的閱讀。四川省教科院高中語文教研員段增勇老師曾指出,很多語文課堂都存在僞閱讀、假閱讀現象,缺乏真實閱讀。群文閱讀指向“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師生對文本的把控是從同一條起跑線出發,學生在辨識與提取、比較與整合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閱讀的方法,這也是閱讀課堂的終極目标。
閱讀教學有自身的内在邏輯,要求在尊重文本的客觀性前提下,進行還原性解讀和公共性解讀,強調忠實于文本,避免主觀臆斷,從文本出發,再回到文本驗證,舍棄表象,深入本質。但實際上很多閱讀課堂并沒有遵循這一基本準則,淺表化閱讀居多,深度閱讀教學面臨不少現實困境。
(一)閱讀目标雜亂
教學中,教師應明确告訴學生這節課從哪裡出發、到哪裡去、需要尋找什麼樣的知識點,這樣學生在課堂中才會不斷反思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務。沒有目标的課堂猶如沒有航标的河流,學生不知所往,不知所終。
目标雜亂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原因。客觀原因在于課文缺乏明确的目标,語文教材常常隻是提供了一個教和學的載體,真正要教和學的内容則隐藏在課文中。面對一篇篇經典的文章,教師要教什麼、怎麼教,完全是教師自己的事。主觀原因則來自部分教師在确定教學目标時貪多求全,既想教知識,又想培養能力,同時還想進行文本分析、訓練語言運用……目标過多,學習任務太雜,能力指向太亂。
有舍才有得。常有教師反映群文閱讀教學的閱讀量太大,哪怕有前期閱讀,課堂上也讀不完,這或許就是教學目标太多的原因。在教學中一定要聚焦教學目标,以議題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将有用的文本信息串聯起來,無用的内容要大膽舍棄。
(二)閱讀支架不力
閱讀支架指學生無法用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處理時,教師幫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閱讀思路。閱讀支架包括知識性支架、方法性支架、情感性支架和問題性支架等。今天主要探讨問題性支架。
閱讀教學離不開問題。沒有問題引領,幾十個學生有幾十種閱讀體驗,課堂無法聚焦,教學無法展開。如果不能抓住“主問題”,無序、零碎、頻繁的問答就會使一篇篇精美的課文變得支離破碎,不僅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還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
課堂要自然生成,同時也離不開教師的預設。預設本身就是一種創造,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質量。一堂語文課的成功與否,與所設計的問題有直接關系。為了減少甚至避免課堂上出現“過多、過淺、過碎”等無用與無效提問,教師應系統整合教學内容,以“主問題”搭建課堂教學命脈,啟發學生思維,展開師生對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閱讀意蘊消減
在傳統閱讀背景下,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一讀就流淚,老師一講就想睡”,這是中學語文課堂的怪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出于對中高考的考量,過于強調對文本寫作技巧、意象的探究,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和意蘊美,忽略了對學生情感共鳴的喚醒。閱讀必須把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帶領學生探究文章的整體美、意蘊美,避免把文章割裂得支離破碎,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之美,點燃閱讀激情。
(四)閱讀深度缺失
學生的閱讀分三個境界:
一是欣賞式消遣性閱讀(低層次閱讀),學生以情節為重點,隻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隻關注情節和人物形象,對語言、技巧、主題不感興趣,走馬觀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認知和理解都還在作品本身上;
二是積累式建構性閱讀(淺表性閱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學生由淺閱讀向深閱讀過渡,通過知識積累,能夠透過文字看到文字背後的故事、道理、意義,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見解;
三是探究式研究性閱讀(融通性閱讀),學生開始考查文字背後的潛在表達,思考文章的謀篇布局、情感變化、精神指向等問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屬于深閱讀階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以選入中學生課外讀本的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為例,選文是第四十一章“燕雲十八飛騎 奔騰如虎風煙舉”,描繪蕭峰大戰慕容複、丁春秋、遊坦之等人的故事。第一層次的學生隻關注“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的争鬥情節,關注蕭峰赢了沒有,在強敵如林的險境中能否順利脫身;第二層次的學生關注金庸流暢的文筆,特别是點面結合的描寫感人至深;第三層次的學生則會關注蕭峰個人形象背後的家國沖突,并由此探究國家觀、民族觀。
© 宋《千裡江山圖》
(五)閱讀效果打折
有的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僅機械地掃描文本内容,不能理出一條清晰的叙事主線或情感主線,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無法挖掘作品深刻的内涵和主旨,也無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和生命的感悟。這導緻學生無法達到高考對價值判斷、專業表達能力的考查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