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存的哲理及感悟

生存的哲理及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5:52:39

生存的哲理及感悟?作者:樂倚萍一台相機一支筆,走街串巷,隻為忠實記錄民間百态潘偉将照片和文字冠以《百工記》之名,曾幾何時,都是尋常營生,如今卻不多見上了年紀的讀者或感懷舊,年輕讀者也讀之有味,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生存的哲理及感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存的哲理及感悟(就在這些平凡的事物中)1

生存的哲理及感悟

作者:樂倚萍

一台相機一支筆,走街串巷,隻為忠實記錄民間百态。潘偉将照片和文字冠以《百工記》之名,曾幾何時,都是尋常營生,如今卻不多見。上了年紀的讀者或感懷舊,年輕讀者也讀之有味。

在這本書的序言裡,作者這樣說:每有閑暇,我便背個相機,去縣城,下鄉鎮。所錄兩百餘行當,僅是管中窺豹,而非全貌,多為遺存,行将消逝。所以,這才有了這些百工記錄。

這本書共分為民生之本、一技之長(上、下)、亦工亦商、市井故物、江湖營生、百業拾遺等部分,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經手者心裡價值非凡

農桑是民生之本,男耕女織、牧羊捕魚、曬鹽養蜂,究其細處,皆是學問,讓人不得不佩服民間智慧。

一人牧全村的牛兼牧孫兒,是對抗牛盜之法;一人牧白羊,不令走散,乃牧羊鞭和放羊鏟之功;一人趕5000隻鵝,指揮如旋蓬、如魔術舞蹈。信手拈來、就地取材,源于觀察和試錯。祖祖輩輩傳遞的技術和經驗,要反複實踐方能不假思索。且看那其貌不揚的放羊鏟,如何就能遠距離控制數百隻羊?原來,群羊皆随頭羊走,若是頭羊偏離了方向,牧羊人便用此鏟鏟起一團泥土朝它擲去,令其掉頭,于是群羊也安然跟從。

靠水吃水,同是捕魚,卻有因地制宜的不同工具。小到水田小河邊的魚笱,大到十幾人合拉的漁網,巧妙的機括,适宜的方式,可從中想見古人制作工具時不斷加以改進的心思。闆罾捕魚,可追溯至《楚辭》中的記載,漁翁穩坐釣魚台頗有詩意;高腳罾居高臨下,看漁人如履平地,殊不知初學時也如稚子踩高跷,日複一日鍛煉純熟;一盤線上拴着密密的漁卡,皆由婦女削竹而得,練就日削千枚之功,舊時可撐起一個家;還有魚鷹捕魚,看似浪漫,也漸式微。

同樣後繼乏人或行将消失于曆史舞台的行當還有很多。有的是因生活條件改善,淡出了我們的日常,如锔碗、補鍋、翻瓦、賣煤餅;有的是逐漸被新技術所替代,原先的手藝不再稀罕,如手刻印章、寫牆字、刻墓碑;有的是因小作坊競争不過工業化的量産,市場變小,如裁縫鋪、榨油坊。這些行當也會喚起人們對舊時光的回憶,老一輩辛勤持家的傳統烙印在修修補補的舊物上,人與人面對面的寒暄或讨價還價滲透生活的煙火氣,那時也沒那麼多“社恐”吧。物資匮乏時,靠精打細算加點甜。

百業無分貴賤,積極生活的人充滿正能量。或來自對不同弓箭如數家珍的弓箭匠,按季節選“六材”,200道工序,乃真正匠人;或來自當代“賣炭翁”,燒炭是粗重工,每一步卻有門道,弄得“兩鬓蒼蒼十指黑”,同樣是“心憂炭賤願天寒”;賣葵扇的老奶奶太像幼時街角巷尾納涼的老人了,話也樸實:“老人家用慣葵扇,我不賣,街坊去哪裡找?”焊白鐵師傅代表了一大撥老手藝人,補白鐵生意清淡了,就自學成為“萬能匠”,修手電、換鎖芯、修傘骨,然而“手藝越多,生意越差”,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損換新,惜儉亦是難得了。

無論是舊物還是舊業,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裡都有令人心動的态度和回憶。技術有沒有被納入“非遺”,是商品還是藝術品都不影響其在經手者心裡的價值。生存的智慧,就在這些平凡的事物中推着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

舊物什上銘刻着的光陰

《百工記》是一部造物史,也是一部百姓生活志;是一部行業影像志,也是一部社會生活史,更是每個普通人的時代情懷與生命記憶。從原始手作到機械生産,從鄉野集鎮到摩登都市,老行當裡留存着我們曾經的生活,舊物什上銘刻着一代人的光陰,它們是時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蟬蛻。曆史從來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潘偉用影像記錄下民間的勞作與生活,讀懂中國百姓的勞動智慧和生活哲學,傳承物質生活内在的人情溫度。

《耕田》中,“公婆犁”耦耕、駛牛耙田、打插秧格、收稻打禾,未實現機械化耕種之前,人力和畜力共用,于田土間耕耘美好生活,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在千年農耕時光裡的景象。

《納鞋底》牽出舊記憶,昏暗的燈光下,親人依着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做出一雙供我們遠行千裡、追尋夢想的千層底布鞋。

《捏泥人》中的“泥人郭”第三代傳人郭師傅開起網店,專售定制公仔,而他的兒子正在自學西洋素描,雖然将傳統手藝發展為謀生之業的道路漫漫,但光明可待,未來可期。

葵扇本是價廉之物,可《賣葵扇》中多次提及的“新會葵扇”經過傳承和創新,融入現代美術工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實現“葵扇價增”。多數舊技藝雖隻是謀生手段,技術含量并不算太高,但匠人們專注眼神裡流露出的光芒,折射出的是内心的力量和重量,打鐵、打金、雕刻、制筆、制秤的匠人用認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藝,打造出一件件充滿溫度的物品,承載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傳承着“工匠精神”。

行業的劃分顯示了人們對于追求更加精緻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行業的消亡和行業邊界的逐漸模糊,代表了傳統的行業關系正在逐步瓦解,新的行業正在快速興起。那些曆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行業中,蘊含着無限的可能性,我們不需要去重現那些鬼斧神工的造詣,隻需要繼承那份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遵從每個行業的那份亘古不變的熱愛。

《百工記》記錄的是百姓生活,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當然随着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手工業已然走向沒落,隻有少數人還在堅持着。《百工記》是真實生活的一個縮影,是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真實的寫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做着平凡的事,過着平凡的生活,然而正是因為多數的平凡才構造出了這個不平凡的世界。(樂倚萍)

來源: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