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雪”字最初見于商代甲骨文,會意字。上部的符号表示天空或雨,下部是“羽”字形,表示下落的雪如同羽毛緩緩下落,故以“羽”代指雪。有的字形“羽”字旁邊還有幾個小點,像落下來的雪粒。上古時期,中原一帶天氣溫暖濕潤,很少下大雪,所以甲骨文中的“雪”字并不多見。
金文字形上部還是個“雨”字;下部變成了“彗”字,由兩個掃帚形和一隻手(彐)構成。所以會意為天上下的似雨,可手拿掃帚掃的稱之為雪。
小篆基本延續金文字形。
隸書隸變先是沿襲小篆,後來字形又發生了簡化,隻把上面的“雨”頭和下面的“彐”(即手)保留下來,中間的兩把掃帚減省掉了,有的隸書字形把上面的雨字頭也減省了,四個點也變成了兩橫或一橫。
楷書字形更加規整,簡化後寫作“雪”,已經看不出手拿掃帚掃雪的含義了,也很少有人知道下面的“彐”原來是一隻手了。
二、含義
“雪”,會意字。從雨,從彗,彗( huì)省聲。本義指攝氏零度以下時,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因雪的顔色是白色的,所以“雪”字又可引申為顔色,如:雪白、雪糕、雪亮。雪可以化為水,有清洗作用,所以“雪”字有除塵、洗刷的意思,如:雪冤、雪恥、昭雪。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描寫雪景最好的詩詞之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