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坎坷的人生和精神

蘇轼坎坷的人生和精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6:05:46

文|鄭學富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植樹節,植樹造林的傳統卻早已有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關于植樹的記載。在如今的一些著名旅遊景點,我們還能看到古人種植并生長至今的古樹,如5000年樹齡的黃帝手植柏、倉颉手植柏,2600年的老子手植銀杏,1300年的李白手植銀杏等等。

曆朝曆代的詩人不僅喜愛植樹,還留下了許多植樹詩。其中,文采斐然的蘇東坡不僅是文學家和政治家,還是一位“綠化大師”。他曾在多地任職,每到一地都不忘植樹,為後世留下了不少人文景觀。

鳳翔東湖柳

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蘇轼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是他走上仕途後第一次赴地方任職。

24歲的蘇轼被任命為太守的助手,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蘇轼協助太守盡職處理政務,體察民情,治理水災,減輕賦稅,樣樣幹得都很出色。作為文人雅士,蘇轼在工作之餘常到鳳翔四處遊玩,飲酒賦詩。蘇轼老家巴蜀之地,山清水秀,“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一人在外,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好在城東有飲鳳池,“入門便清奧,恍如夢西南”,每到此遊覽都有回到家鄉的感覺,所以蘇轼有了治理飲鳳池的打算。

據《鳳翔縣志》記載,到任第二年蘇轼就帶領民衆疏浚水池,開渠引城西北的鳳凰泉水注入池内,在池中種植蓮藕,在岸上栽植柳樹,建亭修橋,築樓成閣,并改名為“東湖”。每到夏季,湖内荷葉田田,蓮花怒放,岸上亭台水榭,垂柳依依。蘇轼在其《鳳翔八觀》中把東湖作為一景,寫道:“蜿蜒蒼石螭,蟠拏據湖心。倒腹吐流水,奔注為重深。清風蕩微波,渺渺平無音。”

蘇轼坎坷的人生和精神(蘇轼的植樹情結)1

蘇轼東湖植柳帶了個好頭,後來曆任官員、名人雅士多在此栽植柳樹,作詩吟誦,岸邊柳樹成蔭,枝葉婆娑,成為東湖一大景觀。當地人稱“東湖柳、西鳳酒、姑娘手”為“鳳翔三絕”。現在人們為紀念蘇轼在東湖岸邊立石碑一通,上書“東坡植柳處”。

西湖蘇堤春曉

元祐四年(1089),蘇轼任杭州太守,這是他第二次來杭州任職,與上次不同,這次是杭州的“一把手”。可是蘇轼剛到任,就遇上杭州大旱,饑馑瘟疫一起發生。蘇轼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饑餓的百姓。此時的西湖由于長期得不到治理,雜草叢生,湖水幹枯,葑田已占西湖之半,生态環境嚴重惡化。上任第二年,蘇轼上書朝廷,要求疏浚西湖。憑着朝廷給他的100道僧人“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開湖,花了20多萬人工清除湖中雜草,挖走淤泥,并廢物利用,用雜草和淤泥築起了一條長堤。《宋史·蘇轼傳》記載:“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嶺下,全長近三公裡。堤旁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個品種。每逢陽春三月,堤上綠柳如煙、紅桃如霧,遊人漫步堤上,看曉霧中西湖蘇醒,岸上花紅柳綠,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心曠神怡,稱之為“蘇堤春曉”。蘇轼有詩描寫道:“我在錢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雲空。”

蘇轼坎坷的人生和精神(蘇轼的植樹情結)2

清董邦達《蘇堤春曉圖》

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南宋時這裡為人們常年遊賞的地方,尤其是清明節期間遊人如織,成為繁華鬧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蘇轼為杭州西湖留下了“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問柳花”的醉人景色。

定州東坡雙槐

元祐八年(1093)九月,蘇轼任定州太守。他到定州任職盡管僅有半年時間,卻留下了許多勤政愛民的業績:整頓軍紀、疏通民意、引進稻種、整編秧歌,當然也少不了植樹造林。

在北方的樹木中,蘇東坡最喜槐樹,這種樹木質堅實,枝葉茂盛,夏季花香滿園,清雅宜人,嚴冬季節耐寒抗雪。蘇轼曾有《槐》詩雲:“憶我初來時,草木向衰歇。高槐雖經秋,晚蟬猶抱葉。淹留未雲幾,離離見疏莢。栖鴉寒不去,哀叫飽啄雪。破巢帶空枝,疏影挂殘月。豈無兩翅羽,伴我此愁絕。”

蘇轼坎坷的人生和精神(蘇轼的植樹情結)3

正因為蘇轼喜愛槐樹,他在定州文廟前院親手栽種了兩棵槐樹。這兩棵槐樹東西并立,曆經近千年而不衰,被稱為“東坡雙槐”。春夏時節,枝繁葉茂、濃蔭蔽日,茂密的樹冠直徑都在10米開外,似兩個巨大的綠色傘蓋,陣陣槐花清香時而襲來。居東者樹根凸露,如巨大的龍爪匍匐于地,軀幹粗大,五六個人手拉手不能合圍。居西者軀幹分裂成闆條狀的兩部分各向東西,中空,七八歲的小孩在裡面可卧可立。《定州志》記載,“東者蔥郁如舞鳳”,“西者虬枝如神龍”,因此又叫“龍鳳雙槐”。

2014年國家森防總站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了“美麗中國——人文古樹保健行動”。按照“外觀形象奇特、曆史積澱厚重、應用前景廣闊”的标準,從征集的衆多人文古樹中遴選100株,作為國家級人文古樹保健對象。“東坡雙槐”成功入選“中華人文古樹保護名錄”。

植松三萬悼愛妻

元祐元年(1086),蘇轼回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诰。他的朋友賈讷也将到他的故鄉眉州做官,蘇轼作詩《送賈讷倅眉》:“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父老得書知我在,小軒臨水為君開。試看一一龍蛇活,更聽蕭蕭風雨哀。便與甘棠同不剪,蒼髯白甲待歸來。

”詩中提到的“老翁山”即是蘇洵與程夫人的墓地所在,蘇轼的亡妻王弗也葬于此。蘇轼委托賈讷看顧父母、妻子墳園和問候家鄉父老,對故土的眷戀之情躍然紙上。“手植青松三萬栽”正是20年前安葬亡妻王弗時所栽,此時應該是枝幹盤曲,郁郁蔥蔥,發出陣陣松濤了。

至和元年(1054),十八歲的蘇轼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賢德溫淑,侍親甚孝,是蘇轼的賢内助。二人婚後情深意笃,恩愛有加。王弗在治平二年(1065)卒于京師開封,葬于眉州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裡,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王弗去世,對蘇轼是巨大的身心打擊,成為一生之痛。

蘇轼滿含深情撰寫《亡妻王氏墓志銘》,表達了自己失去愛妻和賢内助的深切悲痛。他在結尾感歎:“嗚呼哀哉!餘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心情沉重的蘇轼為紀念亡妻,在墓地的山崗上栽植松樹三萬株。“三萬株”雖是虛指,也可見蘇轼在山上栽植松樹規模之大,松柏青翠滿山崗,表達了他對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寄托着濃濃的哀思。

熙甯八年(1075),蘇轼來到密州任太守,這一年正月二十,一個冷清孤寂之夜,他夢見了愛妻王弗和山崗上茂密的松樹。醒後,蘇轼回想夢景,往日與妻子恩愛的情形曆曆在目,他不禁淚濕衣襟,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悼亡詞《江城子》。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詞的下阕記述夢境,抒發了蘇轼對亡妻執着不舍的深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全詞思緻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成為悼亡詩詞的絕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