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說“冬”
四季更叠,歲月流轉,在經曆了春的爛漫、夏的熱烈、秋的濃情之後,我們又将迎來冬的凜冽。“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寒意加。”冬的意象之于我們,總是伴随着白雪、嚴寒。然而,“冬”字最初的含義,卻跟冬天并無關聯。
“冬”在甲骨文中寫成
等形狀,像是在絲線或繩索的兩頭各打一個結,表示兩個端點。因此,文字學家們普遍認為,“冬”最初表示終結、終了等意思。例如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大意是說,暴風不會持續一早上,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在這裡,“冬”表示的就是終了、貫穿始終的意思。
順便插一句,在繩索上打結這種做法跟遠古時代的結繩記事有關。據《周易·系辭下》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在文字産生以前,“結繩”是人們用以計數或者記錄重大事件的一種原始方法。不隻在中國,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過類似的方法。而在漢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結繩記事的印記。比如說“十”,有一種觀點認為,它最初就是用在繩子上打一個結的方式表示數字“十”。
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蓋住了,意味着陽光不太溫暖,借以強化“冬”的含義。而“冬”的小篆字形,則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是“冰”的早期寫法。水凝結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顯然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冬”的季節特征。再往後發展,楷書字形“冬”下面的兩個點兒就是由“冰”演化而來的。
“冬”的字形雖然經曆了一個多變且有趣的發展過程,然而,不得不說,它的意思和用法卻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樣單一。随着它作為拟聲詞表示擊鼓或敲門等聲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現在的“冬”基本上隻保留了“冬季”這樣一個單純的含義。不過,從我國古代詩文來看,人們對冬季的認識和看法卻并不單一,因而有了從不同角度對冬天的稱說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個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合稱“三冬”。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稱。例如杜甫曾在《遣興五首》中用“蟄龍三冬卧,老鶴萬裡心”抒發自己老當益壯的豪情壯志。冬日裡天地間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稱。唐代王維在《贈從弟司庫員外絿》一詩中所寫“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是在積雪覆蓋的冬日遠山中,看到了潤澤和勃勃生機。
如果說,“三冬”“清冬”還能讓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義上的關聯的話,那麼,“北陸”一詞就不那麼直觀了。“北陸”原本指的是太陽在冬天的方位,後來被用來代指冬天。例如唐代王季則《魚上冰》:“北陸收寒盡,東風解凍初。”冬寒将盡,冰雪開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機。除此之外,冬天還有九冬、玄序、歲餘等諸多别稱。
通過古人描寫冬天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出,在人們的認識中,冬季的嚴寒固然使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但同時也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提供了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的條件和時機。
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國廣為人知。詩人以季節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奮鬥的人們要對美好的未來抱有希望。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萊一千多年,唐代呂溫就曾在《孟冬蒲津關河亭作》一詩中寫道:“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隻有經曆了嚴酷的冬天,才能迎來春光明媚,這是人類千百年來體悟出來的自然之道和處世哲學。唯有不懼挫折,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才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冬日賞“雪”
有雪的冬天才是純粹的冬天!
“雪”在甲骨文中寫成
等形狀,描摹的是雪花從天空中飄落的景象。可見,這個字從一開始指的就是從空中降落的由水蒸氣凝結而成的白色晶體,即下雪的“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名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描寫了解甲返鄉的征夫艱難地行走在雪中的情景,這漫天的飛雪正是“雪”字的甲骨文字形帶給人們的最初意象。
到了小篆時期,雪演變成一個“從雨,彗聲”的形聲字,寫作
再往後,逐漸簡化成現在的寫法。
“雪”字的字形演變
跟“風”“雨”類似,“雪”也由最初表示“雪花”之類具體的物質,發展出“下雪”這樣的動作性含義。例如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裡的“雪”就是“下雪”的意思。詩人以天要下雪為由,邀約友人飲酒叙舊。
因為雪花通常是白色的,“雪”也就自然而然有了“白色”的含義。最經典的用例莫過于李白《将進酒》中的那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生之短暫,早上的滿頭烏發到了晚上已變得雪白。
“雪”又在“白”義的基礎上發展出“擦拭”的意思。例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在這裡,“雪桃”不是指一種桃子,而是把桃子擦拭幹淨。整句話的意思是說,黍子并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擦拭桃子的。再如《呂氏春秋·恃君覽·觀表》:“吳起雪泣而應之。”“雪泣”是揩拭眼淚的意思,與之同義的還有“雪涕”。“雪泣”和“雪涕”是古代作品中比較常見的用法。
在上面幾個用例中,“雪(擦拭)”的都是具體事物。再進一步,“雪”被用在抽象事物方面,表示洗刷、除去等意思。被洗除的可能是煩惱、恥辱、冤屈、仇恨等等。例如李白《獨漉篇》:“國恥未雪,何由成名。”詩人将個人的功名抛諸腦後,念念不忘的是國家的恥辱和仇恨。
雪色潔白而且晶瑩剔透,被人們視作純潔的象征。因此,“雪”被用來比喻高潔。例如唐代貫休《送姜道士歸南嶽》:“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其中的“雪格”和“松品”都是形容高潔的品格。
雪的潔白無瑕、不染塵世是中國文人向往并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莊子·知北遊》中有“澡雪而精神”一句,謂以雪洗身,清淨神志。從此,“澡雪精神”便作為一種固定用法,喻指清除意念中庸俗的東西,使神志、思路等保持純正。
人們總是喜歡将雪跟崇高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比如說“陽春白雪”。乍一看,這個詞語的意思似乎跟春天的雪有關。而實際上,在這裡,“陽春”和“白雪”并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樂曲名稱。據稱,“陽春”取其“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義,“白雪”則取其“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之義。從其寓意可知,這兩種曲目一定跟通俗音樂不同。據西漢劉向《新序》記載,宋玉回答楚王的提問時說道:“……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而已也。”意思是說,當奏起“陽春”“白雪”這樣的樂曲,國中能夠唱和的僅有數十人而已,足見二者都是比較深奧難懂的音樂。後來,“陽春白雪”一詞就被用來比喻高深典雅、不那麼通俗易懂的文學藝術作品。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雪花還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别稱,比如“六出花”。這是因為,古人通過觀察發現,雪花雖然形狀繁複,但其基本形狀大都為六角形,這跟自然界中常見的花朵以五個花瓣居多有明顯的區别。所以,世人以“六出花”稱之,更有甚者,尊之為“六出公”。例如唐代高骈《對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元代白樸《天淨沙·冬》:“門前六出花飛,樽前萬事休提。”唐代佚名《東陽夜怪》:“愛此飄搖六出宮,輕瓊冷絮舞長空。”
可見,雪帶給人的多是崇高、美好的印象。難怪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雪”做出這樣的解釋:“凝雨說(悅)物者。”在他看來,雪是由雨凝結而成的,能夠使萬物愉悅。客觀地說,下雪雖然不一定如許氏所言是萬物皆喜的事,但是,冬季應時的好雪,的确有利于來年作物的豐收,故而中國從古至今流傳着“瑞雪兆豐年”的農諺。
雪,姿态萬千。觀雪、賞雪自古即為佳事。登高遠望,可飽覽“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壯美;凝神細觀,則可品味“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奇絕。賞雪既可清心,更可怡情。在這悠長的冬日,讓我們走出戶外,領略那冰瑩、純淨的美好吧!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