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14大習俗
1、放河燈
中元節放河燈是傳統習俗。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燈上寫着死難者的名字中元夜将河燈點上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表達思念之情,同時意味着将厄運随着逝水東流,一去不返。
2、燒包
湖南邵陽中元祭祀先人的習俗就燒包。“燒包”包括“金銀紙包”、“衣冠箱”,農曆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農曆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内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3、放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在海南文昌、萬甯、儋州一帶的村莊裡,至今民間有紮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燃放天燈很忌諱放飛不成功或者别人家的天燈落在屬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來,就要重新放飛出去。燃放“火燈”時,孕婦、産婦、寡婦要躲之避之等等。
4、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将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
5、燒袱紙
巴蜀地區民間燒袱紙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習俗。即将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有的人家在燒袱紙時,同時放入一兩個生雞蛋,燒紙結束後,再看雞蛋被燒後的形态,以斷先人是否收到。
6、結鬼緣
《江陰縣續志》禮儀民俗:七月,十五夜戶口路旁各焚紙錢,謂之“結鬼緣”。江陰澄江鎮等地習慣在門外祭祀野鬼,曰“齋孤”。當晚要在人們經常走過、到過的路邊、井邊、河邊,敲擊器皿,焚化紙錠。
7、祭祀祖先
中元節也是祭祖節,不過祭祀祖先日期并不固定,從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都可擇日進行。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幹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嘗新米,以示孝心。
8、挂面羊
山西七月十五這天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也被稱為“送羊節”。晉北一帶流行舅舅給小外甥送面羊的習俗,從孩子出生,一直送到12歲,孩子吃了面羊,會一年平安。面羊的做法是:把白面揉成一頭稍粗的長圓形,用剪刀剪出耳朵、嘴和蹄子,前頭臉上安兩粒黑豆當眼睛,後頭安一顆黑豆當屁股眼兒。有的面羊背上還要馱一隻小面羊。
9、面塑
在晉西北一帶,則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習俗。面塑即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娃和花卉、瓜果。
10、吃鴨
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這是因為“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另一傳說是因為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渡河,河上僅有一座奈何橋,“使者”太多,橋上擁擠,于是活着的人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遊泳載他們回來。
11、吃濑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濑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濑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12、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裡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衆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13、吃扁食
扁食是中元節那天中午如臯人祭祖必備的主食,它狀如餃子,所以現在故鄉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
14、吃茄餅
每到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南京家家戶戶做茄餅,有的大戶人家要做上幾百上千塊,還送到城裡親眷處,供佛的,一定要用茄絲做餡,如果是給一般人吃的,其他素的、葷的、甜的餡都行。面皮是圓形的,薄薄的,用面粉做成,在鍋中攤成面饴,到時包上餡,放平底油鍋裡”焓”成金黃色,類似半個月亮。
中元節6大禁忌1、中元節祭祀活動生理期婦女不宜參加,以免觸犯神靈,招來禍事。
2、燒紙錢時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亂踩會阻礙到它們。
3、中元節不要亂說不吉利的話以免招惹陰靈。
4、不要到河邊或下水,以免不小心失足,傳說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天黑了才能去燒紙錢,燒紙來回路上不要走路中間,盡量避開紙灰堆。
6、中元節晚上不要披散着頭發出門,會被鬼魂誤認為是它們同類。
網絡整理,如涉版權,請持證私信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