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動脈具有彈性,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動脈壁會變硬,這種情況通常稱為動脈硬化。
受累動脈的病變從内膜開始,局部有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着,形成斑塊,由于在動脈内膜積聚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因此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有時候也簡稱為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的最多見的一種形式)。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危害大,嚴重的可導緻心梗、腦梗,甚至是猝死。
動脈硬化很常見,随年齡遞增。動脈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逐漸增大的粥樣硬化斑塊會造成血管越來越狹窄,使血流通過困難,導緻供血部位的缺血,從而産生疼痛等一系列不良後果。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緩慢的進行性疾病,可能早在童年時就開始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種因素作用于不同環節所緻,這些因素被稱為危險因素。
主要危險因素有:“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遺傳因素(有家族聚集傾向)。
出現動脈硬化,身體會有哪些明顯的表現特征?
1、在運動或情緒激動等情況下,出現胸口疼,又稱心絞痛。
最常見的是冠心病,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緻心肌血灌注不足而缺氧,當心髒耗氧量增加(如運動或情緒激動時)時,就會出現胸口痛。
如果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狹窄或急性閉塞,可能會導緻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有生命危險。
2、經常頭暈,扭頭時更嚴重,嚴重的會導緻腦梗
這是由于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到一定程度後,大腦供血不足而缺血缺氧,出現頭暈等現象,扭頭時加重,甚至暈厥。
如果腦血管本身出現狹窄,也會引起腦供血不足,輕者可能出現一過性的症狀(短暫性腦缺血),而嚴重的狹窄閉塞,可能會導緻急性供血不足,造成腦梗塞等嚴重後果。
3、腿腳經常發涼,發麻麻,走路時疼痛
如果經常在走路時小腿肌肉疼痛,休息後疼痛緩解, 或是經常感覺腿腳發涼、發麻,可能與下肢動脈硬化造成的血管狹窄或閉塞有關。
下肢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狹窄,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而缺血,就會感到疼痛,尤其在運動時加劇, 休息後才能緩解,稱為間歇性跛行。
如果下肢血管出現嚴重狹窄或閉塞,可造成下肢壞死、截肢等嚴重後果。
有研究提示,出現間歇性跛行患者發生心肌梗死風險增加4倍。
值得一提的是,經常腿抽筋也要小心,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或存在血栓時,可導緻小腿肌肉麻木、疼痛甚至痙攣。
大部分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緩慢,治療的關鍵是早期幹預危險因素,保護器官免受損害。有關器官受累後,則按照相應疾病的防治方法規範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學會吃”,可積極控制各個危險因素,改善動脈硬化。
2021年7月,歐洲心髒病學會旗下雜志《Cardiovascular Research(心血管研究雜志)》曾發文指出,對于健康成年人來說,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一方面要限鹽,少吃動物來源的食物;
另一方面,要多吃植物性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豆類、堅果,用橄榄油和其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來替代黃油和動物脂肪。
來看看該研究文章建議我們應該怎麼吃?
1、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适量吃禽肉
紅肉和加工肉類可顯著增加心血管風險,而适量吃禽肉對心血管風險無明顯影響。
建議偶爾吃加工肉,限量吃紅肉,每周不超過2份(每份2兩,約200g)。
白肉(禽肉)可以适量吃,每周不超過3份(每份2兩,約300g)。
2、建議每天吃1個雞蛋
健康人群每周最多吃3份(每份2個),或每天吃1個雞蛋。
3、适量喝奶
每天喝一杯牛奶,不論是全脂奶還是低脂奶,适量喝并不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4、适量吃魚,可防動脈粥樣硬化
每周吃2份~4份(每份3兩,約300g~600g)魚,可防動脈粥樣硬化。
5、每天吃一把堅果(約30g)
堅果富含亞油酸,每天食用28g堅果,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建議每天食用堅果30g,以促進心血管健康。
6、 每天至少果蔬各吃400克
每天至少食用蔬菜和水果各400g,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
7、全谷物(低升糖指數谷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經常食用精制谷物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相關;而全谷物則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每日食用1份-2份全谷物。
8、植物油每天25g~30g
用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植物油,替代黃油及其他動物脂肪或富含飽和脂肪的油。
9、鹽——建議每天不超過5g
高鹽(鈉)飲食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密切相關。
綜述建議,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5g以下的鹽,相當于2.3g的鈉,同時減少隐性鹽(如醬油、味精)的攝入。
10、飲料會顯著增加心血管風險
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冠心病發病風險升高相關。
應該嚴格限制飲用含糖飲料,并用水替代。
本文由藍生腦醫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