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古代怎麼治療粉碎骨折

古代怎麼治療粉碎骨折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05 05:05:24

據醫書記載,漢代以前,人們對骨折大多采取包紮固定的方法。秦漢之間,包紮材料多半用麻和絲織品。

到了魏晉時期,對骨折的處理有了改進。醫學家葛洪(約公元281-341年)在《肘後救卒方》一書裡,首次記載了用竹片固定骨折的療法——一種小夾闆固定法,并開創了用夾闆固定骨折的先例。

葛洪是今江蘇句容縣人,他就地取材,用竹片作為固定骨折的材料,用來搶救骨折病人。有的醫生用破殘的竹簡來夾骨折患處,因為竹簡是讀書寫字的人随身所帶的物品,在書房裡也随時可以找到。

唐代的蔺道人用杉木皮固定骨折。蔺道人雖是長安人,可是中年後隐居江西宜春縣。宜春是山區,杉木到處都有,也是能就地取材的。

蔺道人的《理傷續斷秘方》裡記載:杉木皮用水浸泡,軟了以後,削成手指大的薄片,每片之間,留一條小縫,用細繩子上、中、下三道捆紮好。哪裡受傷,用藥後就牢牢地捆縛在那裡。關節處要留出,不能用杉木皮捆縛,否則,傷愈恐怕影響伸屈。關節部位,如手腕、手指關節、膝部、腳踝等處,隻能用絹包。包好以後,還得時時輕緩地作彎曲和伸展的運動,這樣對骨折的愈合有好處。

動與靜的結合,是小夾闆固定骨折的優點和特點,比起石膏固定,隻靜不動勝一籌。

書中還記載:凡重傷,夏季每隔二三日,冬季每隔三五日,要将包紮處解開,用熱藥水泡洗去舊藥,洗的時候,注意不要“驚動”受傷的部位,意思是不可挪動或碰觸受傷的肢體。

洗畢仍用黑龍散敷上,照原樣用杉木片縛牢。在敷貼藥膏時,要平正均勻,如果藥膏高低不平,容易引起已經整複的骨折位置移動。

方法是用一塊木闆,将皮紙或油紙攤在上面,用水調黑龍散,将藥攤勻,然後卷起來,貼到受傷的地方。

夾闆固定法發展到明清時期更進了一步。

清政府下令編纂的《醫宗金鑒》裡,有多種夾闆用法的插圖,例如固定胸腰椎骨折的通木,做得比較厚,捆紮的繩子不再縛在木片或竹片的外面,而是在通木上鑽孔,斜穿過通木。這樣捆紮起來,更平穩,病人也感到舒服。

唐朝以前,傷骨科醫生對髋關節的後脫位,也就是說,從臀部脫臼,已經找到手牽腳蹬的方法,使它複位。

可對髖關節前脫位的病人幾乎沒有辦法,所以蔺道人的《理傷續斷秘方》說:“如胯骨(髋骨)從檔内出,不可整矣。”

古代怎麼治療粉碎骨折(古代如何治療骨折)1

到了元代,中醫傷骨科大有進步。元朝五代世醫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在《世醫得效方》一書裡,解決了這一難題。

他把髋關節前脫位病人的雙腳用柔軟的綿繩縛住,倒懸挂在一個堅固的木架上。利用病人自身重量作牽引,再用手法整骨。身體拉直了,髖關節也就能複位了。

危亦林在記述脊椎骨折的懸吊複位法時說,脊椎不直,說明還沒有複位,這時須要“墜下”,使脊椎伸直。這就是現代傷骨科術語中“過伸”的意思——隻有保持“過伸”的位置,才能使骨折複位和很好愈合。

脊椎骨折病人複位後,用大桑樹皮一片,覆在背上,再用杉木皮二三片,放在桑樹皮外面,用柔軟的物品纏住夾牢,不要使它彎曲,再用藥治療。

中國首創了脊椎骨折的懸吊複位法,這是對世界醫學史的一大貢獻。它比戴維斯在1927年應用的懸吊複位法治療骨折要早500多年。

選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趙友琴

古代怎麼治療粉碎骨折(古代如何治療骨折)2

秋楓木 半夏 忘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