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乃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悟禅之言,意在告訴世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人人皆由佛性,心非心,物非物,不要妄想執着,方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吳承恩,明代著名文學家,亦是一位佛法的集大成者,一部《西遊記》,讓無數人癡迷沉醉,亦将佛法禅意推向了更多人。唐僧的身旁,站着3個徒弟,他們分别是悟空、悟能和悟淨,僅僅是這3個名字,便蘊藏着吳承恩對佛法的理解。
悟空
在佛教中,“空”這個字運用相當廣泛,佛教認為,“空”乃是天地萬物的本體,而宇宙就是一個“大大的空者”,正是因為“空”,所以才能容納無限的事物,才能讓所有東西都運轉起來,而人類隻有做到“空”,才算是真正皈依佛教。
然而想要真正參悟“空”,又談何容易?我們的思想,總是被各種無名的煩惱占據,一刻也得不到安甯,就像尚未皈依佛門,在花果山稱霸王的“齊天大聖”一樣,本質不過是一隻惱人的猴子。
當年菩提老祖曾對孫悟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像個猢狲,不如便姓孫吧。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冥頑須悟空,你便叫做孫悟空吧。”從此以後,孫悟空由佛入道,成為“悟空”,大徹大悟,回到佛教極樂的道路。
悟能
這個名字,是由觀音菩薩賜予的,在佛家中對應的是“皈依法”,意為頓悟佛法。衆所周知,悟能原本是執掌天河八萬水軍的“天蓬元帥”,武功高強,十分威猛,但他卻渾身都是毛病,市儈冷漠、好吃懶做,且執着于一個“色”字,最後因為調戲嫦娥惹怒衆人,被貶下凡塵。
所以觀音菩薩給他起了“悟能”這個名字,是希望他早日頓悟佛法,戒除掉這些缺點,而師傅唐僧也很快了解到悟能的本性,故而給他取了“八戒”這個名字,提醒他時時刻刻守戒律,因為受戒即是悟能。
悟淨
此乃三徒弟的名字,亦是由觀音菩賜予,是希望他能夠早日“皈依僧”,佛曰:“随其心靜,即佛土靜。”所以悟淨是僧人的形象,而“淨”也是“悟空和悟能”的最終結果,故而悟淨也被稱為“沙僧”。
對于這個人物,其實吳承恩也下了大功夫去塑造,不同于孫悟空的叛逆,也不同于豬八戒的好吃懶做,沙悟淨自從成為唐僧徒弟,便别無二心,任勞任怨,踏踏實實,謹守佛門戒律,真真正正達到了“淨”。
而當我們把“悟空、悟能、悟淨”三者互相結合,便剛好與佛法中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對應起來,這便是作者吳承恩對佛法的理解。
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從“悟空”走向“悟能”,最終走向“悟淨”的過程呢?當我們尚幼之時,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什麼都想了解,對什麼都想嘗試,其實不就和充滿冒險精神的“孫悟空”一樣嗎?
然而當我們一天天長大,才發現這個世界并不是那麼簡單和容易,當經曆了社會的“毒打”以後,我們純真的心也開始受到世俗的污染,“貪嗔癡”等惡事,紛紛融入我們的血液中,我們又何嘗不是“豬悟能”?
最後我們沉澱了下來,足以應對塵世間的各種迷惑,便成為了“沙悟淨”。所謂“空、能、淨”,也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僅僅3個名字,便蘊含了這樣深刻的道理,亦能顯現出作者吳承恩對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着實令人歎為觀止。
各位讀者朋友們對“悟空、悟能、悟淨”還有什麼别的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