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花節節高打三數字?來源:【贛南日報】□記者鐘清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芝麻開花節節高打三數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贛南日報】
□記者鐘清蘭
金秋十月,在贛南廣袤的大地上,遍野金黃,果蔬飄香,五谷豐登,穰穰滿家,正值豐收的時候,老區群衆的美好生活圖景次第鋪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圍繞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惠民生、纾民困、解民憂,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實施好民生工程,在醫療、養老、托幼、住房、教育、就業、交通等領域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構建起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讓群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獲得感成色足
時下正是瓜果收獲的季節,在信豐縣大橋鎮,數十畝大棚哈密瓜成熟,大橋鎮村民曹繼房正熟練地剪下一個個沉甸甸的哈密瓜。曹繼房是大橋鎮的脫貧戶,以前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後來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扶下,他進入當地一種植家庭農場工作,“每年可以在合作社上10個多月的班,收入比較穩定,日子也更有奔頭,我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曹繼房說。
贛州曾經是全國較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今全市114.3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23個貧困村(含167個深度貧困村)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曆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老區群衆脫了貧,收入也連年遞增。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87萬元增加到4.0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0.53萬元增加到1.47萬元,增速連續九年領跑全省。
“以前都不敢想,我們也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站在三層小樓前,會昌縣高排鄉團龍村村民陳文東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陳文東家中兩人殘疾,勞動力不足,家庭收入低。幾年前,在享受國家危舊土坯房改造補助政策後,陳文東建起了一棟三層的鋼筋水泥房,一家人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現在又種上了18畝臍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十年間,贛南老區69.52萬戶、近300萬農村貧困人群告别了低矮破舊、透風漏雨的危舊土坯房,71.4萬城鎮居民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十年間,我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30平方米提高到約5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平方米,基本實現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曆史性轉變。
“住新房,喝清水,心亮堂。”看着從水龍頭“嘩啦啦”流出幹淨的清水,興國縣高興鎮龍山村村民劉衍盛藏不住心底的喜悅。
在以前,劉衍盛等村民一直靠1公裡外引山泉水解決飲水問題,時常出現水質渾濁、供水量不足等問題。後來興國縣水利局安排了集中供水工程建設,現在水量穩定、水質清澈,徹底解決了該片區飲用水問題。近年來,興國縣積極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改善了農村人口的飲水條件,農村安全飲水率達100%。
不僅興國縣農村人口飲水條件好了,在贛南廣大鄉村,566萬農村居民飲水條件均得到改善。十年來,我市投入資金61億元,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247處,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114萬農村貧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達到國家飲水安全标準。
十年來,從城市到鄉村,贛南大地處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幅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畫卷徐徐展開,滿滿的獲得感充盈群衆心田。
幸福感可持續
“歡迎新進直播間的家人,個大飽滿、營養豐富的石城白蓮……”國慶假期,在石城縣贛江源鎮泮别村電商服務站,王建雄正在直播介紹石城特色農産品。
幾年前,王建雄因病緻貧,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從事繁重工作,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去年6月,王建雄參加了石城縣的電商培訓班,完成了視頻拍攝、剪輯、賬号運營、直播帶貨等一系列課程。如今,王建雄擔任了泮别村電商服務站負責人,并在直播平台開了店鋪,僅兩個月就完成了30餘萬元的銷售額。事業越做越旺,他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面落實減負穩崗擴就業系列政策舉措,年均組織就業招聘200場以上、提供崗位12萬個以上。十年來,累計新增城鎮就業86.82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40.41萬人。實施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建立了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院校參與、城鄉一體、社會支持的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開展就業創業培訓101.62萬人次。
教育是民生之本,贛州現有各級各類學校7031所,在校生217.38萬人,專任教師13.54萬人。
9月29日,在南康區第八小學,學生坐在嶄新的教室裡上課,書聲琅琅。該小學的建成開學,解決了南康區坪塘、家具城以及凱旋城住戶适齡兒童入學問題,并緩解了東山、龍嶺等學校的入學壓力。
十年來,贛州教育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市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教育公平取得突破性進展,教育質量實現飛躍,教育保障條件更加堅實。
2012年以來,我市整合各類資金近148億元,改造薄弱學校3827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标準化建設工程項目1994個,實現了“最好的房子在學校,最美的環境在校園”。2018年我市又啟動實施了城鄉學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擴)建學校196所,新增學位27.1萬個。
走進安遠縣鶴子鎮棉地村河背組,公路在村莊田野間蜿蜒,将秀美村莊、高标準農田、生态果園串聯在一起,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以前出門走土路灰塵大,現在鋪了水泥馬路,村裡人不管是去趕圩,還是賣臍橙都方便了。”棉地村臍橙種植戶冉茂林說。
鶴子鎮棉地村河背組地處偏遠,交通落後,人口稀少,過去村民出入圩鎮隻有一條不足兩米寬的土路。村裡種植的柑橘、臍橙、洛神花等農特産品也受交通制約銷路不暢。今年6月,河背至縣道通組公路完工,道路暢通了,居民收入也增加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十年,我市交通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交通通行狀況明顯改善,十年來累計實施普通國省道改擴建1800餘公裡,完成投資395億元,普通國道、省道二級及以上公路比例提高至94%和57%。
農村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升,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320.8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7萬公裡,目前總裡程逾4萬公裡,解決了600多萬農民群衆的出行難題。在全省率先實現25戶以上人口自然村通水泥路,實現組組通目标,為鄉村全面振興創造了良好條件。
就業、教育、交通……一樁樁民生實事穩步推進,民生溫度不斷提升,幸福感一步步“爬”上了群衆的眉梢。
安全感有保障
“感謝醫生,感謝大家,我終于看見兒子的笑容了,沒想到在贛州有這麼好的醫術。”近日,在南方醫院贛州醫院(贛州市人民醫院),患者小平的父親感激地說。
小平是于都縣人,患有精神疾病,後又出現右眼視網膜脫離,這種黏連成閉合漏鬥狀的視網膜脫離手術難度非常大。前不久,小平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南方醫院贛州醫院求醫。在經過一系列複雜艱難的手術操作後,小平右眼的視網膜終于被展平并回到原來的位置上。
我市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成為全省唯一建設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設區市。實施了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投資162億元建設醫療衛生項目146個,建成了“城市15分鐘、鄉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群衆在家門口就可享受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設立7個院士工作站,3年共引進博士128名、碩士599名,讓贛南革命老區人民也能享受一流的醫療技術服務。
贛州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聚焦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全力推進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用心用情守護百姓健康。目前,全市醫療衛生機構8640所,床位數達到6.02萬張、執業(助理)醫師2.28萬人、注冊護士2.88萬人,實現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全覆蓋。
長期以來,“看病貴”成了老百姓的心病,而我市構建的四道醫療保障線,讓貧困群衆就醫無憂。十年來,全市至少資助500萬人次參保,“四道保障線”綜合補償達到120億元,全市貧困群衆看病就醫報銷比例穩定在90%左右。我市還建立健全了防止因病緻貧返貧動态監測機制,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點,我市堅持補短闆、增供給、提質量,紮實做好“一老一小”工作,不斷滿足群衆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全市建成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共508個,建設街道層面嵌入式養老院29個,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具有“四助五有”功能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點共2843個,養老機構總床位從2.44萬張增加到5.7萬張。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提升婦幼健康服務。目前,全市現有備案托育機構370家,托位數2.1萬個,每千名常住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2.4個。
我市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上持續發力,全市常年保障社會救助對象50多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保障标準也逐年提高;全市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19.8萬人次;在全省率先運用防貧保險機制,實現理賠590例277.29萬元,資助困難學生8.02萬人次6959.06萬元。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十年來,我市始終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民生保障網不斷織密紮牢,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保、困難群衆低保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438.11萬人。
随着一項項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措施持續推出,民生短闆加快補齊,民生難題得到破解,民生底線不斷兜牢,贛南老區人民正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文來自【贛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