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台罪己诏”,其實原為《輪台诏》,又稱“輪台诏令”,是漢武帝劉徹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诏書。漢武帝在其中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台(今新疆輪台縣一帶)地區屯田的提案,并對派大将李廣利出兵匈奴戰敗投降的事情表示悔恨等。
不管史學界怎麼評價《輪台诏》,但曆史已經過去兩千一百零九年了,我認為在中國曆史上,作為最著名的皇帝之一的漢武帝,東征西讨,南滅諸夷,将漢朝的疆域擴大了近一倍,不僅讓華夏民族的威名從此遠揚,更讓漢朝達到了空前盛世。
今天,我們且不說曆代學者對他的争議,單從漢武帝晚年頒布的《輪台诏》中分析,他所表達的悔恨之意,我們後世應如何對待所犯的錯誤,并從中吸取了哪些教訓和啟示?最終又怎樣面對未來和希望?我想這應該是重中之重的問題。
“罪己诏”的起源,漢武帝的功與過
古代的“真龍天子”往往是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并且“皇帝是神聖的,不可能會犯錯誤,更不可能會有罪”。然而,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體制裡,就有一些皇帝主動承認自己有錯,甚至坦白自己有罪。
在古代的典籍裡,能夠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書》中的《湯诰》和《秦誓》。文字比較詳細并且能夠作為模本的,是《呂氏春秋》裡出現的這句後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語言:“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講的是商湯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認為是從“禹、湯罪己”開始的。
如今,我們評價一位曆史人物,必須要将其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下,要一分為二地進行評價。漢武帝在位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面實現了大一統,将西漢王朝推到了最為鼎盛時期,縱觀曆史,也沒哪幾個朝代的皇帝能與漢武帝媲美。
在政治上,漢武帝為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推行“推恩令”;經濟上,他統一貨币權和鹽鐵經營權,增加了國家的财政收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上,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将儒家學說确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軍事上,他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同時開發南疆,開拓疆土。這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無論是内政還是外交,這位能幹的皇帝都是有勇有謀、出類拔萃。現在回頭看看秦漢史,如果沒有這麼一位漢武帝,恐怕好多曆史事件就要重新改寫。
在對外方面,漢武帝的得意之作,就是兩次派張骞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漢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中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真正為中國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但在漢武帝統治的後期,連年征戰,使得國庫空虛,經濟衰退,不得民心;到了晚年,為追求長生不老,信奉“谶緯”之學,迷信方士之言;聽信讒言。雖在統治後期犯了一些過錯,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總體而言是功大于過。由于其皇帝的身份,隻要其有所涉及,都會産生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功過影響。
頒發“罪己诏”,漢武帝深刻反省和承認錯誤
面對自己造成的危局,晚年的漢武帝内心深刻反省,于是頒發《輪台诏》,以檢讨承認自己的過失,并且停止征伐,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看在礙于情面的份上,如果讓一般的人承認錯誤,那就是非常困難的事,何況人家是皇帝呢。
漢武帝在那道著名的《輪台诏》裡說:“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輪台西于車師千餘裡,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将,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複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産,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厮留其衆。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将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
從漢武帝的話裡,他承認國難起于兵事,國亡在于好戰。同時也總結了戰争帶給軍民的災難,西征匈奴的七萬漢軍幾乎傷亡殆盡,這讓他心痛不已,深刻反省了“朕之不明”的錯誤。作為一代帝王,能說出如此的忏悔之意,可謂的确不易,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因此,人不怕犯錯,就怕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一錯再錯,不知悔改。
漢武帝又說:“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禦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蔔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晚年時期,漢武帝更是好大喜功,連年征戰,耗得國庫空虛,信神仙方術屢屢受騙,封禅求仙揮霍無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也不利于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外儒内法,權力欲望極強,迷信自我意志,聽信讒言、妄用奸佞,使可憐的衛皇後和皇太子死在奸臣小人之手,成為千古冤案。
不斷開疆拓土,征伐匈奴緻使稅賦徭役繁重,導緻農民大量破産流亡。這些恐怕都是他的過失,在《罪己诏》裡有些語言躲閃,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人家是九五至尊的皇帝,有這麼一個誠懇的态度就相當不錯了。盡管他很後悔,但也隻能用一張《輪台诏》來表達自己的過錯,希望後人能引以為戒,千萬别重蹈覆轍。
隻有敢于正視錯誤,才能振興民族和國家
通過漢武帝的《輪台诏》,我們可以結合自己和當今社會,對照和反省自己所走過的路,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導緻我們做事做人很失敗或者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國家,不能像漢武帝一樣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麼就不會受到别人的尊重,更會讓自己的國家遭受世界的譴責和唾罵。
1970年12月7日,原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向在二戰中因德國的侵略失去生命的人忏悔,這個舉動曾震驚了世界。德國在二戰中的所作所為,戰敗後能正視自己的巨大錯誤,坦然地向受害國承認錯誤并給予賠償,直到現在都在彌補自己所犯下的戰争罪行。
從勃蘭特下跪的那一瞬間,很多人都明白了德國為什麼能重新崛起,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原諒和認可。因為德國人不回避曆史,坦然面對失敗,敢于承認自己所犯的不可饒恕的罪行,這種精神,不是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做到的。
說起德國,自然就想起了日本。同樣是戰敗國,日本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百般抵賴及推脫罪行,不去賠償受害國的損失罷了,反而還不斷地竊取受害國的利益和領土,實在是不知廉恥的“賴瓜子”。與德國相比,日本的行徑所為,簡直就是天壤之别,就是不要臉皮的無賴之徒。
日本雖在戰後也實現了快速崛起,但在國際社會上很難獲得向德國那樣的大國地位,更不能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可和原諒。而在受害國的眼裡,日本就像一隻“癞皮狗”,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小醜”的角色,令人恥笑與嘔吐,這就是日本可恥可悲的形象。
因此,我們要深刻地體會“知錯就改”和“知恥後勇”的含義,盡管這八個字看似簡單,但卻蘊含着最深的道理及寓意,這不僅适用于一個國家的發展,更适用于我們每一個的人生。所以,漢武帝的《輪台诏》,他告誡是不僅僅是西漢和子孫,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并一直延續到萬世永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