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闾陳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雖然風景秀麗,但自然條件極為有限,2014年全村997人中曾有90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提起過去,村民們百感交集。
村民姚素瓊曾患食道癌,為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家裡的危房也破舊得再也住不了人。村支書後來到姚素瓊家裡幫她算脫貧賬,找緻富路。幾年過去了,全村人都轉型種起了雙孢菇,2017年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這個就是我姚素瓊的。”純陽山裡有一片白牆灰瓦的樓房,姚素瓊的家就在其中。今年54歲的姚素瓊梳着利落的短發,不僅養了一百多隻雞鴨鵝,雙孢菇種得也不錯。
一大早,姚素瓊正在蘑菇房裡摘蘑菇。闾陳雨 攝
姚素瓊的智能蘑菇房,大得像個倉庫,空氣中彌漫着蘑菇的清香。蘑菇房裡黑乎乎的沒有燈,借着外面微弱的光能看到裡面對稱排列着四個大鐵架,每個鐵架有五層,每層都整整齊齊地擺放了冒着小蘑菇的“營養料”。姚素瓊拿着小籃子教記者采摘:“你自己按一下,要按住的時候就一揪,兩個指頭按到一揪它就起來了。”
姚素瓊種的雙孢菇,其實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白蘑菇,這些蘑菇一襲白衣,矮矮平平,扁頭扁腦的,像一朵朵小雨傘大大小小地點綴在鋪滿泥土的培養料中。姚素瓊說,這雙孢菇一斤能賣到4塊錢,一公斤8塊錢。
這幾年村裡建起了15個智能菇房,姚素瓊也入股了一個。種植雙孢菇,不僅有政府引進的專業公司提供種苗、消毒以及控溫的免費技術,還有銷路,姚素瓊脫貧了。
老伴汪學超正在喂雞。闾陳雨 攝
正說着,有人走了進來,原來是來收蘑菇的。 “我們不愁賣,因為有森肽公司來按價格收走蘑菇,企業會帶動我們。如果市場價低了,他們也是包底給我們;如果漲了,他們也可以随時給我們漲一點點。”
姚素瓊笑眯眯地看着這一筐筐小蘑菇,這些小蘑菇一個季度一賣,就至少會有6萬元的收入。
而雙胞菇每個季度産量可以達到七到十噸,一年的産量在三十到四十噸左右。
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種蘑菇極其辛苦:淩晨兩三點就得起床上山摘蘑菇,澆水、掃地、消毒,下午三四點再摘一次,再澆水、掃地、消毒,一天在棚裡起碼工作十個小時,日複一日。但是姚素瓊每天都幹得非常開心。“真的是雖然辛苦,但是我們隻要賺得到錢,我們不怕。說白了我們一分錢賺不到也有10萬塊錢,我以前打工都沒賺到那麼多錢。”
姚素瓊的雙孢菇。闾陳雨 攝
姚素瓊心裡充滿感謝:政府不僅幫家裡修好了房子,還幫自己找到了緻富路,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是,姚素瓊以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戶,她種蘑菇的投資和花費又是哪裡來的呢?“國家有政策,貸5萬塊錢不用利息,三年還完。”
不過,為了貸這五萬塊錢,姚素瓊和老伴汪學超可是鬧過不小的别扭!
當年村支書來到姚素瓊家裡宣傳政策、鼓勵他們種蘑菇時,老兩口還是貧困戶,五萬元對他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老汪認為,貸款太冒險。
但是,姚素瓊有信心,一夜無眠後,她做出了決定:“我悄悄地背着我老公,我就把我的身份證拿去農商銀行貸了五萬塊錢,反正不要利息的,我就試了一下。”
回家告訴老伴自己已經貸了款,當時可把汪學超氣壞了。但是,老兩口種了一個月蘑菇後就收入了9000塊,這可又把他們高興壞了。“我還跟我老公說,我說你膽子小,我膽子大,我就不怕。”
已經摘好的雙孢菇。闾陳雨 攝
在純陽山村,像姚素瓊這樣種植雙孢菇的農民有15戶。南部縣純陽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胥樹維告訴記者:“他們每年能夠保底掙十萬,那麼他們拿一部分還貸款,拿一部分回家。所以他們15戶貧困戶,每個人的小額信貸現在都已經還完了,都還清了。”
但是,種蘑菇的路上也不是總一帆風順。2019年7月,四川的天氣高溫難耐,蘑菇的培養料在從山東到四川運輸的路上變質了,導緻蘑菇的産量大幅下降。但是老兩口卻笑眯眯的,一點都不發愁。原來,農業合作社給每戶的蘑菇都上了“保險”。胥樹維介紹說: “因為我們給每個棚都進了保險,然後保險公司也給賠償一部分,所以這樣也就保證了貧困戶的收益不受到損失。保險一般的都是一個棚5000元。如果賠付的話,那賠付是十倍以上。”
從蘑菇房出來,姚素瓊還特意和記者提到:來年想養豬,還想裝修家裡的房子。原來她已經做了調研、有了計劃,村支書答應一定會落實她的計劃,“扶上馬再送一程”。這讓姚素瓊心裡更有底氣了。“他們真的是對我太關心了。我也不得讓他們失望。我說的是,我的路還是要我自己去走。”
智能菇房。闾陳雨 攝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