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都星君,九曜星君之一,與羅睺一樣源于古天竺的天文概念。後經曆本土道教文化的融合下成為兇星,乃四餘之一。
在天文概念中,計都指的是北交點,即所謂的月北交。不過這個概念都是在清朝以前的說法。到了清初時期,朝廷采用了西洋傳教士的看法,将『月北交』視為『羅睺』,『月南交』作為『計都』。關于這個原因恐怕是因為西洋傳教士接受了印度占星派别的看法,因為在印度是以『月北交』為『羅睺』,『月南交』為『計都』。因此西洋傳教士認為是中國人弄錯了,予以更正。
北交點即計都
但傳教士顯然并不知道在中國的七政四馀中羅睺為火馀,計都為土馀,而在印度占星術中的Rahu其性質為土,Ketu其性質屬火,基于此一五行性質,部分學者認為當時的西洋傳教士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國之所以會與古印度不同是基于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而進行更改的。
本篇包括上一篇皆采用中國清朝以前的說法。将月北交視為計都,月南交視為羅睺。關于計都的傳說基本上都是結合它的兇星性質。據說隻要出現這個兇星,天下必将大亂 ,民不聊生。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計都在天文學中是并不存在的星體。
不過古印度神話中”計都”通常指代的都是彗星。
而在我國計都是古代中國天文學中的隐曜,神尾計都星君即其神。《洞淵集》卷七稱:「計都神尾星君,主九天之下一切罪福,多主疾病困苦之災。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純玄瑞雲霞帔,執玉筒,垂七星金劍,帶白玉環佩,逆行天道,不顯神光。順之則吉,逆之則兇。」
九曜之中,五星分别對應五行五方,乃五帝之子。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皆脫胎于遠古神話,是道教結合了其中的一部分信仰而創造的神靈形象。以上七位星君合稱七政,乃是中國本土星君的象征。
而九曜之中的羅睺星君和計都星君皆是唐宋以後才有明确的記載和闡述。其兩者皆是源于古天竺的天文概念結合了道教文化而創造出來的隐曜星君。而與其并稱的四餘中的另外兩位也是後期誕生出來的星君;
下一期,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那四餘中的第三位—紫炁星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