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由于某視頻網站的剪輯,王志文和左小青在大約20年前拍攝的《天道》又火了,當然,也順便把原著,豆豆的這本《遙遠的救世主》再次拉到人們的視野中。
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以及基本原封不動地把原作的情節、對白搬上了熒幕的經典之作,在影視作品層出不窮的今天,能夠具有如此長盛不衰的魅力,令人心生敬佩。
于是,我也專門再去複習了一下《天道》,也再次重溫了《遙遠的救世主》,特别是欣賞那一句句經典的對白。
對于許多讀者來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本投資理财的“聖經”,作者豆豆大概也是有這方面的閱曆的,所以寫起投資心得,可謂信手拈來,讓許多“股民”、“理财愛好者”可以用一本小說引經據典。
但是,對于理财不感興趣,或者覺得此山太高,難以遙望的普通人來說,《遙遠的救世主》中的感情線,一樣是令人着迷的。
至少,對我這樣的情感類博主,心理咨詢師來說,看《遙遠的救世主》有别樣的味道。
當然,這本書可以拆解的内容很多,但我今天就想談一點,那就是:
不要靠近丁元英式的人物,因為你會變得不幸。
1丁元英是什麼人?
是《遙遠的救世主》中的核心人物,一切人物關系,都與其有關,一切有哲思的話,幾乎都出自他之口。
小說一出場,是通過肖亞文的口,把這個雖未出場,但全書的核心人物到底有何神秘之處,點了出來:
“他跟正常人的思維颠倒了,說鬼話,辦鬼事,倒行逆施,但是還有道理,像魔,柏林有個居士說他是極品混混。”
“認識這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這已經夠了。”
“說他是鬼可以,說他是魔也可以,就是不能把他當人”。
這幾句評價,似乎都是在勸慰他人,不要靠近他,但是這種評價的方式,換做誰會不更感興趣,想要了解一下,到底是何方神聖?
女主角芮小丹會陷進去,其實并不奇怪。
然後,當芮小丹陷進去後,專門去找了丁元英的好友韓楚風,他的評價是:
“更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元英是個明白人。”
這兩句話,說到底也是在表達丁元英不容易靠近,但是似乎又在“引誘”芮小丹:
你可以試試看,會不會成為他的同類?
請讀者體會一下,我寫到這裡,都沒有出現過丁元英這個人,但通過其他人的評價,你是不是也被這個人吸引過去了呢?
待到丁元英出場,他的舉手投足,他的言談舉止,特别是那些高深的,離經叛道的,脫離世俗的做派,你會被他迷住,也就不奇怪了。
2然而,這恰恰是很危險的。
現實中,像丁元英這樣有非常特别才華的人,其實不多見,但是類似丁元英這樣,靠着不同尋常的做法和邏輯,吸引衆人的人,并不少見。
他們會說一些,完全出乎你意料,但是也讓你覺得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甚至很有道理的話。
讓你對他們産生由衷的欽佩之意。
然而,可能是年紀漸長,我對他的很多話,已經有了批判性的思考,不會覺得有些話聽得似懂非懂,就被他的邏輯繞進去。
他的很多話,是貌似很有道理,但是這些話的邏輯能夠成立,往往是因為他已經樹了一個靶子,自己有了目的,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邏輯體系去建構的,而這個建構過程,完全是沉浸在他的世界中的,他不聽你的,也看不到你。
他的眼中隻有自己。
這種人是自戀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點病态。
他們雖然看似無意,但是很容易博得你的同情,激發你的母愛。
丁元英熱愛音樂,可以用40萬專門改造音箱,然後滿屋子放着高級CD,幾百塊一張的那種。
但是,他的生活樸素到極緻,一日三餐都是非常簡樸,去的館子都是農民工才會去的地攤,甚至在大熱天,都不舍得改進一下制冷設備。
現在正是一個40度的“燒烤”模式的夏天,我正坐在空調間内打字。
我易地而處地體會了一下丁元英。
我不認為這種狀态是值得同情的,我隻會認為這樣的他,其實有病。
就像有些人好好的冷飲不吃,卻拿來“烤”一樣。
這其實是思維不太正常的反應,是有比較嚴重心理疾病的表現。
他是自虐的,或者是完全與現實生活脫節的,這不是“自苦”,而是一種非現實的體驗感。
我會同情他,并希望他盡快去看病,但我不會像芮小丹那樣,覺得這是他的魅力所在,并且委身于他,這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
3當然,對普通大衆來說,“不同”,特别那種很高級的不同,是很有魅力的一件事,這也是芮小丹之所以會“上鈎”的主要因素。
丁元英的思維不同尋常,并不是那種人人都能指出其邏輯錯誤的不同尋常,而是讓你雲裡霧裡,聽起來好有道理的不同尋常,你很難反駁,因為你很容易掉入他的邏輯,忘掉了其實分析一件事,還有其他的邏輯出發點,這是他的高級體現,但同時也是因為普通大衆,往往自己沒有建構其自己的邏輯體系,所以比較容易被一個比較嚴密的邏輯體系所折服。
丁元英的行事作風不同尋常,并不是那種人人都能指出這是神經病的不同尋常,而是讓你覺得望塵莫及、想要一窺究竟的不同尋常,他給人出了很多謎題,引起你的好奇心,從而忘掉了怪人往往多有人格問題這個基本常識,這是他的高級體現,但同時,因為普通大衆的生活實在太乏味無趣了,所以很容易被這種“異常”人格所吸引,并成為他的“粉絲”。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
芮小丹不就有嗎?
她的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劇組拍戲,母親則遠在德國,她的原生家庭恐怕就給她留下了許多問号,這種人不會輕易相信别人,但是也很容易相信那些可以給她們提供一種“解答”的人,丁元英這種喜好發表不同尋常見解的人,是可以滿足她的。
另外,芮小丹的生活是空洞的,她春節期間,都是一個人過,都沒有什麼閨蜜可以聚聚,一個人住在大别墅中,她的内心是急需填補的。
丁元英給了她音樂。
丁元英給了她做“救世主”的機會。
丁元英給了她一個情感的寄托。
說實話,那首《天國的女兒》,真的有那麼好聽嗎?
大概是我沒有40萬的設備,聽不出來。
但是芮小丹好像着了魔一樣,被震懾住了,我認為也有和那個環境有關的“魔力”在:
丁元英這樣的“老男人”,卻有着很好的音樂品位,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大夏天的,沒有空調,卻在屋子裡欣賞音樂;
自己正處于迷茫之中。
芮小丹這樣的普通人,很容易被這樣的“幻象”所迷惑,認為自己可以找到人生的“救世主”了,她鐵了心地去尋找同款音箱,便是一個具體的表現。
他們總認為,改變一些外在,尋求一些外在,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得以改變。
比如,擁有和丁元英同款的音箱,亦或者把丁元英這樣的男人拿下,好像自己的人生困境,就解決了。
殊不知,丁元英同樣,甚至是個更有問題的人。
他們都不是彼此的“救世主”,或者說,他們其實同時在等待被人救贖,卻誤以為他們可以彼此救贖吧。
所以,當你陷入人生困境之際,不要相信你可以碰到一個能夠說出“奇談怪論”,讓你着迷的救世主,那個人可能就是丁元英式的人物而已,你把自己交付給他,可能隻會讓你陷得更深。
一如芮小丹最後的結局一般。
唉,我總在想,如果丁元英的房子,有個空調,在那個地方聽《天國的女兒》,芮小丹還會被迷嗎?
亦或者,芮小丹那時就沒有好奇要聽《天國的女兒》,是不是就沒有後面那麼多事了?
小說可以這麼寫,但是人生真的不能太過執迷于那些“奇怪”的人物周圍,肖亞文的态度和看法,或許更值得思量。
這種人可以接觸,但是不能深交。當然,能不接觸,最好也别接觸,因為你可能會無意中淪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