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出廠前,調音師為鑼定音。(圖片均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溪攝)
千錘百煉,一錘定音,這是制鑼業的行話。鮮有人知,武漢鑼已悄然出口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各國知名交響樂團選用,成為世界級特産。
6月8日,漢鑼制作技藝被評為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此前,著名音樂家譚盾為武漢祈福,創作《武漢十二鑼》,現場演奏所用的大抄鑼,也來自武漢。
武漢最大鑼廠六成産品出口
“在飛機上聽到螺旋槳的聲音,總感覺是武漢鑼聲。”譚盾在紀錄片中自陳,在飛去比利時開音樂會途中,突然萌生靈感,不眠不休寫出《武漢十二鑼》手稿。
2月15日,譚盾在比利時音樂廳執棒,寄托“有愛無疆、和諧共生”情懷的《武漢十二鑼》,令世人落淚。4月12日,譚盾攜《武漢十二鑼》回到上海,運用3D和5G技術,讓6面在紐約和6面在上海的抄鑼同時奏響,鑼音渾厚,繞梁不絕。
圖為:工人打磨鑼。
4月24日,譚盾演出租用的6面大抄鑼,運回武漢黃陂區甘棠大道,終點是漢鑼技藝保護單位——武漢市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其中,首演所用的12隻武漢大鑼由布魯塞爾各交響樂團友情提供,鑼身印有“武漢高家河鑼廠”字樣,這正是海平樂器的前身。
圖為:6月19日,武漢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平敲響一面譚盾演出用過的大抄鑼。
海平樂器是目前武漢最大的制鑼廠,生産風鑼、抄鑼、包鑼、雲鑼、奉鑼、月光鑼等,直徑從10厘米至186厘米不等。年産量300餘噸,産值5000多萬元,其中60%産品銷往海外,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圖為:高爐熔煉鍛造成型。
6月1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來此,廠内爐火正旺,錘聲叮當,美國、加拿大、德國的訂單已排到8月。董事長王志平介紹,從銅變成響器,需經過熔煉、鍛造、成型、整平校正、抛光、定音等工序,尤以鍛造和定音最具技術含量。鍛造不到位,銅鑼連聲音都發不出;定音更是手、眼、耳在極短時間内的高度配合。
圖為:工人給鑼抛光。
“通過反複捶打鑼中央部位,确定厚薄彈性,邊敲邊聽,如果厚了就要拉開,薄了拉緊,找到整面鑼的共鳴點,最終一錘定音,同頻共振才有好音色。”王志平說。
武漢鑼在全世界留下了英名
“我合作過的全球各大樂團,無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漢大鑼。”譚盾盛贊,武漢鑼在全世界留下了英名。
常赴國外演出的古琴演奏家丁承運印證,此言非虛。18世紀末,我國大鑼西傳歐洲。“大鑼是中國民族樂器中唯一進入交響樂團的樂器,鑼來自中國,可以說以武漢為主。”丁承運說。
圖為:工人洗鑼。
武漢愛樂樂團樂隊經理趙峰親眼所見,倫敦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所用的鑼出自武漢。“雖然鑼的演奏分量不多,但每次出場都很關鍵,常能烘托濃厚氣氛。”
武漢為何能生産鑼?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王建軍介紹,一是原料,大冶銅綠山,古出銅之所,鑄就了楚地特色的兵器與樂器;二是工匠,武漢現有7家鑼廠,黃陂高家河是源頭,所謂無陂不成鎮,正是對黃陂“九佬十八匠”的肯定。清乾隆年間,武漢已是全國銅響器制作中心之一,漢鑼與蘇鑼、奉鑼、京鑼并稱四大名鑼。
百年高洪太奠定武漢鑼地位
提起銅鑼,不得不說高洪太。“買藥要買葉開泰,買傘要買蘇恒泰,買鑼要買高洪太。”這是武漢3家著名老字号。作為漢鑼代表的高洪太,以音質純正、發音洪亮、起手靈活、調門準确馳名中外。
資料顯示,1914年,黃陂高家河人高青庵來漢,在長堤街以高洪太之名經營響器。1946年,應梅蘭芳劇團請求,成功研制虎音鑼,創造了戲曲打擊樂的奇迹。
1966年,高洪太改制為國營武漢鑼廠。1979年,著名樂團指揮小澤征爾率波士頓交響樂團來華訪問,中央樂團贈送了一面高洪太制作的直徑1米大抄鑼。波士頓交響樂團在首都體育館首演,當這面鑼敲響時,聲如猛虎下山,全場為之震動。波士頓樂團将鑼帶回美國,這也是高洪太銅鑼第一次走向世界。
此後,由于堅持手工制作、保質少量,高洪太難以适應市場,加之經營不善,屢走下坡路。趙峰記得,20年前為樂團選用的銅鑼一直用到現在。“足見質量上乘,但也意味着市場太小。”
不會做鑼的人改變漢鑼命運
1984年,改變漢鑼命運的人出現了。時任高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長海,看到許多從高洪太退休的老師傅回鄉,決定辦一家鑼廠,高家河鑼廠誕生。
圖為:6月19日,武漢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平敲響一面重達185公斤、直徑近2米的大鈔鑼。
起初,高家河鑼廠隻能幫國營鑼廠做加工。王志平說,父親王長海雖不會做鑼,但他肯吃苦,善言辭,懂經營。為了說服外貿公司選用廠裡的鑼,王長海能在公司外等候一個多星期。他背着100多斤銅鑼走遍大半個中國,從東北到嶺南,買不到坐票,隻能背着鑼站在火車的角落,就這樣逐漸打開市場。
1998年,高家河鑼廠獲得自營出口權,4年後更名為武漢市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父親目光長遠,他讓我學制鑼,弟弟王志軍學外貿。”王志平說,從依托外貿公司到自主出口,弟弟商務談判的功勞不小。
2005年至2010年,海平樂器連續3年參加美國NAMM樂器展,連續5年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樂器展。中國廠商參展,讓國外音樂人刮目相看。目前,海平樂器在全球已發展30多家代理商,擁有十幾項專利,成功注冊“芳鷗”“漢鑼”等商标。
6月15日,“中國民族樂器生産企業30強、10大企業家、10大制作師、十大改革家”榜單公布。唯一上榜的湖北企業,就是海平樂器。董事長王志平因在疫情中克服重重困難,保持生産穩定,成功入圍10大企業家。
今年底,在距離舊廠1公裡的甘棠工業園,海平占地50畝的新廠房将完工。建成後,海平年産量将翻至600噸。
重要的是傳下去而非傳給誰
2000年,高洪太被房地産商收購,如今更名為武漢高洪太銅響樂器有限公司,廠址遷至江夏區鄭店街。“後繼乏人,我們不能争老大了。”經理朱漢橋感歎。
朱漢橋今年62歲,1978年進廠學習制鑼,後從事管理。“我已經退休了,下一步不知道能交給誰,沒有年輕人願意學。”朱漢橋說,2000年接手後,高洪太才結束虧損,如今每年産值400餘萬元,大部分供應國内專業劇團,隻有略微盈利。朱漢橋苦苦支撐,隻為保住高洪太這塊金字招牌。
圖為:6月19日,武漢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展示廳裡陳列了數百種各式各樣的鑼。
2007年,高洪太銅鑼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名錄。13年後,漢鑼技藝再次入選。有業内人士質疑,都是銅鑼技藝,何以兩次入選?而且非遺傳承講究“血脈淵源”,隻有高洪太才是正統。
王建軍解釋,對于非遺而言,重要的是傳下去,而非傳給誰。“我們提倡社會傳承,即同一個非遺項目可以有多個保護單位。”王建軍說,不能否定高洪太銅鑼的貢獻,也要記錄武漢銅鑼的曆史流變。“從目前來看,稱作漢鑼技藝,更為準确合适。”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