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視野無法到達的,是靜卧在橋下的世界。」
•••
對閩江穿城而過的福州來說,橋的數量也不少。它們穿過河流,穿過城市,穿過道路,連接老城與新區。
橋身随着車流微微顫動,像一顆持續跳動的城市心髒,撲通撲通,把川流不息的血液送往福州的大街小巷,或是更遠的地方。
夏天來了,橋下的世界也熱鬧起來了。在這裡,你能看到手挽手遛彎兒的奶奶級閨蜜、拿着玩具哄孫女開心的爺爺、盛裝出席的廣場舞隊和邊走邊打鬧的青年人。
哪怕都市有些喧鬧,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總能找到自得其樂的辦法。雨季剛過去不久,除了榕樹下納涼的人,還有這樣一些人,在大橋底下,過着悠哉悠哉的生活,一天一天,書寫着不同的小故事。
夏日未滿,所以太陽很烈,風也顯得燥熱。但在橋下,卻是節奏緩緩蕩蕩的生活,就像不遠處閩江水流動的波紋。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墜落,消失在遙遠的星河。想記起,偏又已忘記,那份愛換來的是寂寞……”在尤溪洲大橋下,老林手握麥克風,唱着林淑蓉的《昨夜星辰》。忘情處,他閉上眼,右腳輕打節拍,汗水也慢慢從鬓角滑下來。
他倒是不在乎,自顧自地掀起衣擺,袒露半個肚皮,涼快。
△深情演唱的老林
幾張彩色塑料闆凳放置在地上,聽衆不多,倒也夠一個人自娛自樂。充滿古早氣質的憂傷情歌,在尤溪洲大橋下唱響,江濱散步的人,也剛好能聽見他忘情的歌聲,不算特别好聽,但也沒有跑了調子。
老林的嗓音有些沙啞,咬字帶着明顯的福州本地特色。為了營造氣氛,他準備了舞廳專用的鐳射燈,五彩斑斓的燈光跳躍在爬滿藤蔓植物的橋底,這是老林的“野生live”。沒有躁動的人群,沒有人在曲終之後大喊「牛逼!」,隻有江邊的晚風,和綿延到對岸的橋底。
盛夏的傍晚,暑氣還未消散,老林的皮膚上覆着一層細細密密的汗珠子,像是剛沖完澡還沒擦幹的水珠。
他是個保安,五十出頭。脫下深色工裝,換上立領POLO,穿西褲,踏皮鞋,在他看來,這就是下班後的體面。(下班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說抱歉,何來虧欠,反正沒給加班費。—)
一輛改造過的三輪電動貨車,立在老林身邊,挎鬥雖小,五髒俱全。在貨車後頭,是不鏽鋼搭成的兩層空間,門半敞着,裡頭擱着液晶電視,還有一台點歌機倚在車邊。離車不遠的地方,是他引以為傲的重要裝備——老式大音箱。插上電,就是“K歌小巴士”,老林也因它成了這條街最靓最吸睛的仔。
△老林的“K歌小巴士”
每日下班後的黃昏,老林都會拉上設備,來到尤溪洲大橋下唱歌。偶爾有來往的行人一時技癢,上前要求點歌,老林就會拽拽地遞上話筒,然後說:“十塊錢三首,來一首呗。”
有人聽聞價錢太高,搖搖頭就走。老林也并不氣惱,自顧自又點起歌來。對老林來說,潦草的定價方式往往隻是随口一說,還是自個兒唱歌最重要。
“其實我以前下班了都去打麻将的。”
“那現在怎麼不打了呢?”
“打多了不健康!”
“哦?”
“其實是輸太多了。”說罷他笑得像個孩子。
晚上七點後,廣場舞的音樂聲響起,除了老林這樣活躍在尤溪洲大橋下的“野生歌唱家”,天橋下的自由國度還會被另一種鮮活氣質占領——着裝統一的廣場舞隊。他們自成方陣,四散在整個城市,當然,少不了清涼的橋下世界。
縱觀數個橋下空間,鼓山大橋下的廣場舞群,憑着略顯高難度的舞蹈動作,一躍成為福州廣場舞界的扛把子。
一晚上下來,曲風遠遠不止一種。拉丁、藏舞、健身操、街舞,大功率的拉杆音響一旦燥起來,衆人的眼裡滿是狂歡,像追光的魚群。白天被烈日暴曬的鼓山大橋,夜晚迎來了這一天最巅峰的時刻。
△好腰
從閩江吹上來的涼風在人群中遊動,他們身後立着的碩大的橋墩,穩穩地紮進地裡,撐起橫跨江面的橋梁,也為橋下撐起一道陰涼的影子。
夏夜的時間,在歌聲中,在舞步中,在細細密密的汗中滑溜走了。不過沒有人覺得遺憾。
每到飯點時間,六一南路的人行天橋下,就會生長出幾家流動小攤。無數的過路人堆積在這裡,食物的香氣和炝鍋爆炒留下的火星味融合交織,生生不息。
周師傅的攤子沒有豪華繁瑣的招牌,也不帶什麼“正宗”的字眼。隻有一張印着“福州小炒,炒飯、炒粉、炒粿條”的塑料闆,漫不經心地挂着。
除了台風天,周師傅都會在飯點前出現在天橋下。他不苟言笑,一聽說要拍照,連忙擺擺手,說是怕城管看見。
天橋下的營生,始終像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冒險。平日裡除了對付台風、暴雨等不可抗力,還需躲避城管。于是這樣的買賣方式,堪比遊擊戰,得時刻準備開溜。
與六一南路天橋下推着小吃車隻能徒步的小販們不同,三縣洲大橋下的小販們深谙此道,總能在城管到達前順利出逃。
賣蟳的光膀子大叔,做一次買賣隻準備幾隻蟳,售罄速度之快,旁人始料未及;賣山竹的三明小哥,開着馬力十足的三輪貨車,從不大聲吆喝;寡言少語的裁縫,帶着白色的遮陽帽,壓低帽檐,把深色的布料揣在懷裡,悄悄縫補。
橋底,仿佛是他們的迷彩服。
△三縣洲大橋下的蟳攤隻有零星幾隻蟳
△山竹跟着夏天一起來了
△悄悄幹活的裁縫
沒有人記得誰是第一個這麼幹的,在橋下遮天蔽日的空間裡,生存的規矩和模式總是和明文規定無關,它來自互相模仿和舉一反三。
這在一些人看來是城市煙火味道,在另一些人眼中又是失序和不文明,生活就在裡面,微妙地平衡。
橋身像一張巨大的網,鍊接此岸與彼岸的生活,又把橋底留出一個新的空白,不完全交給城市,隻交給來往于這裡的人。
這裡,是城市中風情各異的自由之地,是附近居民和來往行人的信息中心。周邊住戶的每一次聚集,都在上演“竊聽風雲”。長期活躍在此的人總是覺得受益匪淺,時刻能掌握時髦的娛樂八卦和潮流信息。
這裡很熱鬧,也從來不缺少喧嚣。
網吧裡忙于“吃雞”的少年剛從躁動中脫離,放下超神和五殺的想望,下機子的第一件事就是來這裡找點好吃的。農民工們把這裡當成了接活和休息的生活據點,常常三五成群坐在一起。
對于橋下空間和住在它附近的居民來說,他們清楚這裡是摩天大樓下的一處放松之地,現代商業的洪流,暫時還不願眷顧這裡。
綠色的藤蔓爬出橋邊,從空中垂到橋底。相比夜店和酒吧的繁華,橋底沸騰的生活氣息顯得遺世獨立。但這樣的生活氣息,離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隻有一個上坡的距離。
而這個距離,就是一場浪漫的開始了。
△在橋下,也在橋上
△橋下的午餐
△尤溪洲大橋下的空間和線條
△橋下的灌木叢順着光的縫隙賣力生長
△尤溪洲大橋下的滑闆少年
△橋墩上的常客:爬山虎
△橋墩上的塗鴉,像個小幽靈
△橋下廢棄的旋轉椅和禁止停車标識
△三縣洲大橋下的公園裡,給金毛洗澡的阿姨
△遠處還有些什麼呢
△一人,一車,另一輛車
△跟我走吧,我們去……
△橋下有個籃球場,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會空置着
△俯視角度,匆匆從橋下駛過的汽車像一隻軍旗
△夏日午後匆匆趕路的行人
△橋底午睡的工人,是個不怕蚊子的英雄
△解放大橋下,向甩鞭子的老人借鞭子甩的小夥子
△英勇的釣魚人,獨自一人蹲在橋墩下
△在夏日晚風裡乘涼的爺孫三人
△對于在太陽下奔波的人來說,橋下是天然的遮陽區
△身段
△别長太高,當心碰頭
△我開挖掘機養你啊
△追風的漢風少女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