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看點
市場預測是預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定性分析等科學的預測方法,對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對商品生産、流通、銷售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科學推測與判斷,掌握市場供求變化規律,為市場營銷提供可靠決策依據的過程。
市場預測的根本要求就是預測的準确性。預測越接近實際,準确程度就越高,預測的效果就越好。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預測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但是,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确程度,盡量減少預測的誤差。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六點要求。
(1)确保原始資料的可靠性、完整性、時效性。
(2)正确确定預測項目的數目和預測時間,設定預測精度。
(3)選擇适當的預測方法、數學模型或者行為模型。
(4)符合預測法則。根據近期影響大、遠期影響小的法則,越是接近預測期,對預測值的影響就越大。
(5)估計可能發生的誤差,提出誤差度和控制方法。任何預測都會産生一定誤差,通過計算标準誤差,來調整預測結果,盡可能把誤差減少到最低程度。
(6)進行預測期實際值的比較。通過對照、反饋修正預測結果,并對預測期發生的偶然因素對預測值帶來的影響進行跟蹤,糾正預測誤差,并且調整下一輪的預測數據。
市場預測步驟
1.确定預測目标
确定預測的目标要求、時效要求、精度要求、應用要求。預測目标包括确定預測對象、預測範圍和内容、預測方法的選擇等一系列工作内容的安排。
2.收集、整理資料
資料是預測的基礎,必須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收集什麼資料,是由預測的目标所決定的。對所收集到的資料要進行認真的審核,對不完整和不适用的資料要進行必要的推算和調整,以保證資料的準确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對經過審核和整理的資料還要進行初步分析,觀察資料結構的性質,作為選擇适當預測方法的依據。
3.選擇預測方法
市場預測的方法有很多種,各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适應範圍和局限性。要取得較為正确的預測值,必須正确選擇預測方法。其選擇的原則,主要考慮:預測的目的、預測時間的長短、占有曆史統計資料的多少及完整程度、産品壽命周期和行業發展周期。
4.提出預測模型
預測模型是對預測對象發展規律的近似模拟。因此,在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階段,應收集到足夠的可供建立模型的資料,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處理,盡量使它們能夠反映出預測對象未來發展的規律性,然後利用選定的預測技術确定或建立可用于預測的模型。
如用數學模型法,則需确定模型的形式并求出模型的參數;如用趨勢外推法,則要确定反映發展趨勢的公式;如用概率分析法,則要确定預測對象發展的各種可能結果的概率分布;如用類推法,則要找到可以應用于本預測的曆史的或他人的經驗規律等。
5.評價和修正預測結果
如果預測結果的誤差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内,則通過對預測誤差的進一步分析,來修正預測結果。預測誤差是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偏差。預測誤差是客觀存在的,因為預測值隻是一個近似值,是在實際發生以前進行的,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有一定偏差。所以它隻能近似地反映未來,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但是預測誤差過大,就會直接影響到預測的精确度,失去預測的意義,所以要分析預測的誤差。
6.編寫預測報告
通過上述各項工作後,預測者将不同的預測方案利弊得失進行比較,擇優選定可靠而肯定的預測值,并寫出預測結果報告。報告要把曆史和現狀結合起來進行比較,既要進行定性分析,又要進行定量分析,盡可能利用統計圖表和統計方法來描述,做到數據真實準确,論證充分可靠,建議切實可行。
本文摘自陳欽蘭,蘇朝晖,胡勁等編著《市場營銷學(第二版)》一書,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