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招手即停、就近下車的“小公共”在北京街頭是一景兒。“有大座,有大座,上車就走”的招呼聲,給不少乘客留下了又愛又恨的記憶。
面包車變身“小公共”
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出現“乘車難”。高峰時,有些公共電汽車線路達到每平方米12人至14人,超過城鄉建設部規定的每平方米9人的車輛滿載标準。而且,公共電汽車常常出現“半天不來車、一來一大串”的現象。數據顯示:那時候公共電汽車的運行正點率隻有44%,乘客等車和乘車時間過長。(1985年12月9日《北京日報》3版,《關于改變北京公共客運交通現狀的建議》)
1985年12月9日,《北京日報》3版
為緩解“乘車難”,北京決定改變交通結構,發展包括“小公共”在内的多種交通工具。1984年,招手即停、可以就近上下車的“小公共”開始上路運營。
據本報1984年4月1日1版《小公共汽車今起運營》報道,小公共汽車線路是市出租汽車公司學習廣州經驗後開辟的。最早的“小公共”使用國産630面包車,乘客可以招手上車,并能就近下車。起初,“小公共”開辟了兩條線路:第一條是從北京站到北海,途經東單、王府井大街、美術館、故宮。第二條是從動物園到頤和園,途經白石橋、友誼賓館、中關村。這兩條線路一個每隔5分鐘到15分鐘發車,票價五角;另一個每隔5分鐘到10分鐘發車,票價1元。
1984年4月1日,《北京日報》1版
上世紀80年代,北京的“小公共”。
為方便乘客,1984年8月1日起,“小公共”延長了運營時間,由起初的早8時至晚5時改為早7時至晚6時,并在保證沿線乘客有車可乘的情況下,增加了脫線行駛服務項目。
1985年6月2日,《北京日報》2版
僅僅一年時間,北京的“小公共”就由開始的兩條線路、24部車發展到6條線路、90部車。這些“小公共”大都經過繁華街道、商業區和一些遊覽區,并以“招手上車、就近下車、節省時間、乘坐舒适、收費合理”而取勝。舉例來說,乘客從北京站到頤和園,乘出租汽車要花15元錢左右;乘公共汽車要用一個半小時左右,趕上乘車高峰,時間會更長,也不能保證有座位。如果乘坐小公共汽車,隻需花2.5元錢,45分鐘左右就可到達。(1985年6月2日《北京日報》2版,《“小巴”滿“周歲” 運客二百萬》)
上路運營亂象多
到1992年,北京的“小公共”達到510輛,每年承擔客運量2200萬人次。可以說,在轎車尚未大量走入家庭時,“小公共”以中檔消費打破了人們多年“擠公共汽車”的出行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乘車難”。(1992年12月9日《北京日報》2版,《加快發展“小巴”》)
1987年9月21日,《北京日報》2版
方便是方便了,其亂象卻層出不窮。
1987年9月21日,本報2版刊發的《在治“亂”中便民》一文反映,“小公共”相對集中地往返于幾個旅遊熱點:動物園、頤和園、永定門火車站、前門、北京站等。由于沒有專門的停靠站台,它們多停在大公共汽車的站台前。在前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有10多輛車同時停在站台前攬客,使大公共汽車無法進站。永定門火車站禁止“小公共”進站口攬客,有些司機便和管理人員打起了“遊擊戰”:你在我走,你走我進;你管東口,我走西口;你堵西口,我跑東口,影響了車站的秩序。
1986年,數輛“小公共”停在百貨大樓103路、104路電車站招攬乘客,電車無法進站,隻好停在馬路中間讓乘客擠在車縫裡上下車,嚴重影響交通和車站秩序。
1995年1月8日,本報2版刊發文章《小巴三題》,記錄了一位乘客乘坐“小公共”的不愉快經曆:一日從公主墳上車,去麗澤橋。車上所有的正座副座,早已擠得滿滿當當。售票的大姐熱情地建議我來一個“張果老倒騎驢”,面朝後在車蓋上就座。都以為這車客滿,可以直奔目的地了吧?誰知每到一站,就算沒有下車的,大姐也要拉開嗓門再拉幾個客人,“有座兒!有座兒!”結果,窄小的車廂裡竟擠下了二十四五個乘客,光是車蓋上就坐了前二後二,“斜嵌着”坐了四個人……
1995年4月8日,《北京日報》8版
“小公共”服務不規範,出現黑車宰客、坑人等問題,影響首都形象。1995年4月,本報專門派記者進行暗訪,連續報道了“小公共”之亂象。根據當時的記載,同一裡程兩種票價在小公共運營中很常見。記者從軍博到東單,京C—00014收費2元,而京C—04362票價3元,唯一的區别是記者上後車時沒砍價,于是隻好自認倒黴挨“宰”。而且,“小公共”售票員是漫天要價、看人要錢的。(1995年4月8日《北京日報》8版,《如此攬客》)
“快樂小巴”正能量
在那個年代,“小公共”給社會留下了不少壞印象,亂停車、闖紅燈、強拉硬拽、态度不好……但也有一些“小公共”,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正能量。
“各位乘客,你們旅遊在京城,小公共伴您行,我們倆人獻真情,車好人好司機好服務更好……”1999年,包括本報在内的不少媒體報道了長安街上一輛準運号為19041、車牌号為京·B4143的“小公共”上兩位司乘人員熱情服務的故事,一時間,長安街上的這輛“快樂小巴”爆紅。(1999年7月6日《北京日報》5版,《長安街,有輛快樂小巴》)
1999年7月6日,《北京日報》5版
這輛“快樂小巴”的司機叫馬全義,售票員叫李國慶。他們是從1998年10月22日開始搭檔開“小公共”的。在從公主墳到八王墳總長14.9公裡的運營途中,倆人會輪流給乘客猜謎語、背台詞、講笑話,常令整個車廂充滿歡聲笑語。
1999年7月16日,這輛“小公共”被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命名為“快樂小巴”,成為全市“小公共”學習的榜樣。
2000年7月5日,《北京日報》5版
不過,随着複八線開通後“小公共”客源的減少,以及倆人的一些個人原因,2000年7月3日,馬全義、李國慶向公司辦理了交車手續,“快樂小巴”正式停運。(2000年7月5日《北京日報》5版,《“快樂小巴”停運》)
撤出繁華主幹線
随着城市路網的不斷健全,“小公共”已不适合在城市中心發展,逐漸撤出公交線路密集區。
1999年9月1日,白頤路率先禁行“小公共”。為補充小公共汽車退出後的運力,公交部門開辟了3條專線、調整了兩條線路。(1999年9月1日《北京日報》5版,《小公共禁上白頤路》)
1999年9月1日,《北京日報》5版
據本報2000年8月19日1版《今起入戶調查小公共》報道,當年,市交通局開始對33家小公共企業的企業資質、财務狀況、組織機構等進行入戶調查,以全面整頓本市小公共行業的運營秩序。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公共”要撤出繁華主幹線和“大公共”能滿足老百姓出行需求的線路,轉到還不具備“大公共”開線條件、城市交通運力不足的地區,真正起到彌補作用。當年,有近800輛到報廢年限的“小公共”沒再更新。
2000年9月1日,《北京日報》5版
2000年9月1日,小公共汽車從中關村地區三條線路撤出,分别是:萬泉河路;清華西路、中關村北大街、成府路;學院路、西土城路。
2000年國慶節前,小公共汽車從幾條繁華大街撤出,包括長安街、地鐵路、東單大街、西單大街和天橋大街,共撤出小公共汽車657輛,涉及15家企業。
上世紀90年代,A39031号“小公共”是市級“工人先鋒号”車組,司售人員禮貌待客熱情服務,有的老乘客專門等候乘坐這輛車。劉鳳山/攝
那時候,北京重新規劃了市區小公共汽車線路,規定小公共汽車主要在朝、海、豐、石四個城近郊區的48條線路上運營,遠郊區縣的小公共汽車隻允許在幾個固定停車點和遠郊區縣間運營。(2000年9月1日《北京日報》5版,《小公共重劃線路走郊區》)
退出三環進小區
進入新世紀,“小公共”越來越規範,招手停車的規矩也有所改變。
2001年,北京市的“小公共”正式設置上下車站點,按照站點停車載客。當年8月,市交通局在三環路及301醫院附近設置了第一批100餘處“小公共”站點。根據《對小公共實施設置站點上下車的管理》通告,如有違反規定不按站點停車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會按照《北京市小公共汽車管理條例》,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會按《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定》進行處罰,罰款金額為100元至1000元,情節嚴重者罰款金額可達到1000元至2000元。(2001年8月4日《北京日報》5版,《小公共取消招手停》)
2001年8月4日,《北京日報》5版
到2002年初,經過了先後三次調整,全市1961輛“小公共”已從三環路以内公共電汽車線路密集區域全部撤出,開進300多個新建小區,成為“社區小巴”。(2002年1月8日《北京日報》8版,《小公共撤出三環進小區》)
2002年1月8日,《北京日報》8版
和以前的“小公共”相比,“社區小巴”車型換了,有專用的線路牌,連司售人員也有統一的着裝。它們穿行在大街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新媒體制作人員:賈曉燕
賈曉燕
掃一掃下載訂閱号助手,用手機發文章贊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