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在填寫各類單據、報表等與财務有關的數據時,都要接觸大寫數字。那麼大寫數字是怎麼來的呢?
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百、千”,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被篡改,為了防止有人塗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字。
目前最早可見的上述大寫漢字,出現在武則天的《岱嶽觀造像記》中。
據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可知《岱嶽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字作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後所改及自制字。”
武則天認為自己是開天辟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國号改為周,也自己制造出很多漢字。這些漢字大多被她身後的學者給“肅反”了,流傳至今的,除了有名的“瞾”字,也就剩下上述可以防止塗改的大寫漢字了。大寫數字在則天朝以後不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現在詩文中。唐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後人擅自添加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字也有貢獻,他把“漆”變成了“柒”,“陌”變成了“佰”,“阡” 變成了“仟”。他是個完善者,絕非發明者。(作者:郭翔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