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紫荊勳章。(圖片來自網絡)
香港2016年度勳銜頒授典禮10月29日在禮賓府舉行,共有339人獲授勳及嘉獎。這已經是香港回歸以來第19次授勳,獲授勳銜及嘉獎人士來自社會各階層,涉及大紫荊勳章、金紫荊星章、金英勇勳章等等。這些名目衆多的“獎”都是怎麼回事,什麼樣的人有幸獲得?下面,我們來好好說說。
1997年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發言人宣布,香港特區将設立勳銜制度,以标志香港回歸後進入曆史的新紀元,頒發勳章嘉許為香港回歸做出貢獻的人士,确認社會價值觀及樹立新模範、增強市民凝聚力。霍英東等12個人當年就獲頒了大紫荊勳章。
1998年1月27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署公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區的授勳及嘉獎制度,就是香港回歸後一直延續至今的嘉獎制度,旨在表揚社會各界人士為香港作出的傑出貢獻,或其在所屬範疇出類拔萃的成就。嘉獎的制度分為通用榮譽、英勇榮譽和部隊榮譽,這些榮譽分為多個等級,從上到下包括大紫荊勳章、金紫荊星章、金英勇勳章、銀紫荊星章、銀英勇勳章、紀律部隊及廉政公署卓越獎章、銅紫荊星章、銅英勇勳章、紀律部隊及廉政公署榮譽獎章、各部隊長期服務獎章及加叙勳扣、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和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
曆年的授勳名單一般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即7月1日,在香港特區政府出版的憲報中刊登,而授勳儀式于每年10月在禮賓府舉行。禮賓府是香港特區政府接待來賓的場所,特區政府的一些重要典禮也在這裡舉行,其前身是港英時期的香港總督府,現已成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官邸。銜頒授典一般由行政長官親自主持和頒授。
我們剛才有說到香港的授勳和嘉獎的制度分為多個等級,其中,大紫荊勳章大紫荊勳章是該制度下的最高榮譽,自1997年開始頒授,表揚畢生為香港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受勳人士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獲頒人士可于中文名字及稱謂後加上“大紫荊勳賢”或“GBM”(全稱Grand Bauhinia Medal),所以,你就會看到有這樣的名字加字母的組合:梁振英,GBM,GBS,JP。隻有獲得大紫荊勳章,才可被稱為勳賢,每年能夠獲此殊榮的人僅有幾個人,邵逸夫、霍英東、金庸、李嘉誠等都在此列,而2003及2004年因為無人獲頒授而懸空。今年有7人獲頒授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包括就是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民建聯的前主席譚耀宗,以及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等。大紫荊勳章本身也十分“高大上”,由18K黃金及18K白金嵌成,圖案為星光托著洋紫荊,洋紫荊代表香港,一顆星代表中國,體現出“一國兩制”,紅色和金色的絲帶象征高貴榮譽。
金紫荊星章也是我們有所耳聞的,也是勳章的一種,是頒授予對社會有重大貢獻或積極參與公共志願服務而得到高度評價的人士。今年得獎的人士一共有18人,包括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保安局局長黎棟國等政府官員,還有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
除了大紫荊勳章、金紫荊星章這樣我們比較常聽說的榮譽之外,還有一個獎項是金英勇勳章,對個別英勇人士給予嘉許,授予見義勇為,無懼高度危險,奮不顧身,堪稱英勇行為最高典範的傑出人士。今年獲追授金英勇勳章的是在牛頭角的四級大火中殉職的兩名消防員。
另外一些知名人士,像演藝界的劉德華獲得了銅紫荊星章,該榮譽是頒授予長期服務於社會個别範疇并有傑出表現的人士。而卓越獎章和榮譽獎章都是是頒授給六個主要紀律部隊和廉政公署的,隻不過前者是表揚對象是首長級人員,表彰他們緻力服務社會及表現卓越,後者是表揚對象是各級人員,表彰他們忠於職守,作出寶貴貢獻。還有兩個我們不太了解的榮譽是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和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是頒授予在某次行為或某項工作中表現出色,服務社區表現卓越的人士,或為部門機構服務表現卓越的公職人員。
香港回歸後的“紫荊”系列,取代了回歸前的授爵、封邑等嘉獎,這種獨一無二的“香港式榮耀”成為體現香港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孫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